来源:齐鲁网
2017-05-09 10:07:05
作者:莫开伟
近日,据媒体记者对四川省成都市和绵阳市、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的121家企业创新情况进行调查,不少企业反映,创新中遇到“人才瓶颈”,在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人才和人才流动等方面,鼓励创新的人才政策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导致人才请不来、留不住,企业创新借不上人才的力。(5月8日《人民日报》)
看到这则新闻,让人感受到,企业人才难引、人才难留、人才难“升”仍是一种普遍现象,要被社会各界想象更为严重,这确实让人感到难过。因为,在当下企业生存竞争压力较大,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生死攸关;而企业能够顺利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给人才营造一个施展创新才华的平台,则是企业生在发展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否则,企业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一切发展也将成枉然。
当然,在不少人看来,企业生产已走向市场化,企业需引进多少人才、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最后留住什么人才和给留下人才创造何种机会,应该是企业自己的事,企业完全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没必要也没有责任来事必躬亲。话虽这么说,但企业生存发展不是在一个真空里,它与我国社会生活制度、政府各类机制等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的某项制度设计不合理、或存在缺陷,都对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给人才提供晋升空间产生巨大影响。
因而,政府在解决人才问题上不是不能作为、更不是不可以作为,相反则是大有可为,更需要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企业人才释放更多政策红利,解决企业人才存在的各种困难。
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政府应有的放矢,实施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就目前而言,可从两方面入手,做点事事实实的事情,以期解决企业人才存在的各种问题:
首先,对我国现有高校体系进行改革,将一部分高校改革为职业技能高等院校,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蓝领人才”。就是对我国现有各类普遍高等院校进行分类改革,或按专业、或按大学性质,分为职业高等院校和普通基础学科高管院校,让少部分从事高精尖研究的学生进入普通基础学科大学升造,为国家培育高、精、尖端研究人才;让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技能院校,学有一技之长,消除大学学非所用现象。同时,职业技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以为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什么,大学就开设什么专业;消除目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脱节现象,破解大学资源浪费和企业培育人才风险的困局,彻底解决目前一些企业技师、工程师缺口在70%以上及一些制造业企业一般技师的流动率在10%以上的困惑,消解企业人才使用上的压力。
其次,完善相应社会公共制度,为企业留住人才营造宽松社会环境。近几年政府在消减行政审批事项、为企业降税减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今天在解决企业人才问题上,政府更可积极作为,比如在企业引进人才落户、子女就业升学、人才选拔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进一步“简政放权”:
一是不论企业引进蓝领技术工人还是高级研究人员,都允许在一、二城市给予落户和子女就学方便;以解决企业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个人所得税方面或由政府实施更加直接优惠税率,也可适当降低“五金一险”;或降低企业所得税,让企业设立奖励基金对做出贡献的引进人才实施重奖,企业奖金可在税前列支成本,既间接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率,也让企业增加了对引进人才的激励手段,消除有企业反映高级研发人员月薪达6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才3万多元等现象,可极大地消解企业束手无措的困局,让企业引进的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从而安心企业创新、创业,为企业贡献聪明才智。
三是建立人才科学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引进人才成长的职务提拔、职称晋升机制,为企业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创造宽松环境。主要是切实打破职务、职称晋升按资排辈现象,并改革现有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为标准的人才评价标准,更要消除对企业的研发人员不公平、甚至规定直接把他们关在门外的做法,建立以业绩论英雄的人评价体系,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只要为企业创新创业做出贡献,有实际管理能力的青年人才,不管其学历、年龄、出生和来历,更不管其有无学术论文,都可提拔和晋升职称;为企业人才提供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营造企业人才成长环境,增强企业人才荣誉感和满足感,调动企业人才献身企业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激情。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