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10-07 22:21:10
街谈
由南都主办的第二届“南都杯”非虚构作文大赛眼下正在火热进行中。广州大学研究团队以上届比赛小学段1391篇参赛作品共975441字次作为语料,从字、词、句三个角度分析总结小学生参赛作文的语言使用特点,分析探知青少年现实生活状况和心理,得到了一些有趣的数据。
比如,“妈妈”一词提及次数最多,达3393次,其次是爸爸,共1836次。又如,小学生作文更多使用单数人称代词,“我/你/他”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我们/你们/他们”,可能与独生子女比例高、小学生个体意识建立有关。此外,高频动词中,“想”字出现最高,其次是“吃”“玩”“爱”。而在四字成语中,“忐忑不安”这个词较为常见,导致忐忑的原因包括、上课、老师、比赛和竞选等等。
用语料库、词频来分析写作者的状况乃至心态,在语言乃至文学研究里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有人就曾经用计算机统计词频的方法来分析《全唐诗》,发现初唐、盛唐诗人那里,“朝阳”意象出现较多,而到了晚唐,“夕阳”则出现频率更高,由此印证有唐三百年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及诗人集体心态的变化。
当然,这一类研究只能作为参考,到底偏爱“朝阳”还是“夕阳”,跟选择样本范围、关键字设定等因素也有关系,而这往往体现的是文学研究者的旨趣和眼光,并不总能贴近文学历史本身的原貌。而通过语料库和词频来分析小学生的心态也同样如此——— 难道“爱吃”“爱玩”是如今小学生独有的特点,过去小孩子就不贪玩好吃吗?考试最让孩子“忐忑”,可是,只要你是学生,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恐怕都是如此。
以我自己的经验,写作本身正是一个学习个体经验表达之独特性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远离和告别“高频词”,正是基础写作训练致力于追求的目标。“忐忑不安”这个词高频出现,并不能直接反映现在学生面对考试焦虑有多严重,反而是学生词汇、语言能力和想象力贫瘠,只要一产生焦虑,就只能想到“忐忑不安”此类大而无当的大词,而无法用造景、摹物、通感等多元的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最独特经验的能力。
所谓真话、真情,假如陷入语言的陈词滥调,以及程式化思维的窠臼,那么,可能只会催生出另一种虚假抒情的作文套路。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是要发展出100种方法来教孩子细细揣摩、分析和表达这样的忐忑经验。用白描、戏仿、反讽、远取譬的方式来写,而不是用一个成语来蒙混过关,按理更显得孩子词汇量大,家长那边还好交代。
作文高频词统计,作为了解小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渠道,不一定全面,却能反映眼下中小学语文和写作训练的某些短板,值得老师家长们重视。我看完这份统计,其实内心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作为一个主要面向广东学生的作文比赛,高频成语中,竟然一个本地方言俚语都无。前些年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就曾经直陈,语文教学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养育和成全不够,“中国那么大,‘地方性知识’以及方言文化却完全被搁置了,这实在可惜”。还望今后的语文教学,在这个方面能有所改观。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年10月07日 版次:aa02 )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