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11-09 21:01:11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农村致富的必备条件,有了通达的城乡交通,就能把各种农产品运到乡镇、城市超市、市场,到达消费者的厨房。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城乡道路基建的不断完善,有通达的交通已经很难解决农产品流通的现实困境,也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天然”、“绿色”农产品的需求。
恰如纪录片《风味人间》中所呈现的,深山老林、边疆百年胡杨树下等等,蕴藏着人间美味,满足“味蕾”的背后,正是对生活的“消费升级“。而这些能够吊足人们味蕾、口感纯正的农产品,很多是在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山川河湖孕育的特色食物,限于农业机械化与交通不便,只有少量的农产品能够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农业经济也只限于“小农经济”模式,农民在自给自足的之后,也难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脱贫与致富也难得到保障。
对比美国、日本的现代化农业,从现代化农业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等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产销体系,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农产品生产标准、流通销售等诸方面,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依旧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没有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标准引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农业之路。
而这一点,在中国“互联网 ”时代,为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产销寻求出一条可行路径。特别是“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比如拼多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让贫困地区有产有销,持续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对现有商品流通环节进行重构,已经汇聚了3.44亿用户和200万商户。
相比农民的“小农经济”模式,“电子商务 农产品”的模式,能够短时间内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运营,通过“新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小农经济”的迅速集中。最为关键的是,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子商务”,为“脱贫攻坚”寻找到了一条符合贫困地区地理环境、农业水平实际的特色持续机制。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机制”具有可复制性,比如通过这种“机制”,在春季,帮助河南农民快速卖掉新季大蒜;在夏季,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还要比市场价格便宜。在秋季,能够帮助湖北秭归县脐橙果农,2个月内销售2300多吨脐橙,为农民创收1200多万元的收入……
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农产品一季又一季,在这种“机制”,让“小农经济”走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之路,引领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循序渐进的走向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农民致富,让他们有新职业,比如生产型农民、服务型农民、经营型农民,更令农民有“获得感”。
这个“获得感”恰恰来自“互联网 农业”,它把农民代入“互联网 ”的世界,让田间地头的生产劳作,有一份保障,有一份希望;让农民成为一种“新职业”, 从物质和精神上让“农民”更有尊严,如此,才能为脱贫攻坚提供凝聚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文/陈子尚)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