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4-03 10:50:04
作者:范娜娜
擅长家庭题材的是枝裕和这次拍了一部悬疑片。
《第三度嫌疑人》将接力《三个广告牌》,在艺联专线上映。
这不仅是枝裕和首次登陆内地大荧幕,也是是枝裕和首次尝试悬疑片。影片看似非典型的是枝裕和风,但悬疑的外壳下包裹的依旧是个体和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枝裕和最常涉足的领域。
真相的罗生门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后真相时代,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下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关系。”事实被解构,情绪被割裂,罗生门不断上演。《第三度嫌疑人》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般性的犯罪悬疑片都是一开始释放烟雾弹,迷惑观众,而随着影片的进行,迷雾散去,真相大白。但是枝裕和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叙事结构上也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在开头就明白无疑地告诉你凶手是谁,如何作案,但伴随着剧情的三度反转,让人越来越糊涂,真相已被消解。
是否真相变得毫无意义?是枝裕和在《第三度嫌疑人》注重的不再是真相,而是对真相的思考。真相就像是洋葱一样,剥去一层名为真相的外皮,就可以看见另一个真相。在不断怀疑与取证之后,才能够逐步接近所谓的真正的事实。
一开始确信凿凿是有犯罪前科三隅就是杀人犯,但每次三隅都会有不同的供述,于是律师重胜一点点剥开第一层疑虑,推断是被害社长的妻子与三隅合谋杀人,而在这一层真相之下,被社长居然是强奸女儿的恶魔、伪造食品的无量商贩,而三隅和他的女儿一起杀了他,也算是为民除害。
一次次的反转,推翻之前的结论,一点点的拼接,凑出完整的真相。但最后我们真的得出所谓的真相了吗?不见然,盲人摸象,只是局部;多人视角,只剩杂乱。
正义的制裁?
比凶手更残忍的是制度,把真相弄混淆的是人心。电影中律师们在聚餐中讨论到法律的不可思议,都是杀人,但仇杀和为钱杀人就会有轻重之分。不止是法律,有时候正义也让人觉得难以捉摸。
三隅明知社长夫人并没有买通他杀人还是在法庭上撒谎是社长夫人雇佣他杀人,这算不算是对丈夫性虐待女儿熟视无睹的母亲的制裁?在三隅推翻自己杀人的供述后本该从头审判,但法官为了不影响自己判案的评价依旧让公审继续,就这样自由地操纵他人的性命,甚至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给,法官是不是也在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做出了正义的制裁?但三隅杀了强奸自己女儿的社长是不是也可以算践行正义?
退一步讲,律师负责公平与正义,那如若面对一个试图用死完成救赎的嫌疑人,执着地去挖掘真相是否只是为了自己虚妄的正义感和个人的满足?这样做究竟是制裁还是救赎?比起将罪犯绳之以法的体制,是不是更是一种强权的审判?
正义的边界到底何在?谁又代表正义?谁制裁谁由谁决定?
关于真相,关于正义,以往我们坚信真相会在裁判中胜利,但现实却告诉我们顺序错了,在裁判中胜利才是真相。最后三隅被判死刑,所有人认为真相就是他杀了人,没有人会去怀疑杀人背后更多的可能,没有人在乎与己无关的真相。
不得不说的是影片在叙事节奏和叙事逻辑上仍然有所欠缺,大多数场面都是三隅和重胜的对话,单调乏味,观众在一次次反转中极有可能昏睡。但这两个多小时能够学到很多法律知识,也算值得。
是枝裕和被誉为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还曾被评价为“新日本电影新浪潮”(20世纪90年代晚期)一代“思想最为严肃的导演”。但在采访中他表示很佩服侯孝贤那种不断突破自我的个性,希望向侯孝贤靠拢。
此番《第三度嫌疑人》就是是枝裕和的一次自我突破,不同于《比海更深》细腻温柔下的无力感,迥异于《海街日记》干净治愈的生活美学,甚至与《步履不停》琐碎平静下的暗流涌动也有着微妙的差异,《第三度嫌疑人》是一种非典型是枝裕和风,它有所突破但也有所固守,这不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也称不上成功,只能说是正常发挥。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