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2-21 09:21:02
编者按:年俗,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乡里人文。有人说每年的“年味儿”淡了,其实是人们对“年俗”缺少了一点“敬仰”之情。为深入挖掘各地原汁原味的过年习俗,重现最富真情的年俗世界,齐鲁时评在春节期间推出年俗专刊,邀请各地的社会评论员,以深入乡村,融入城市的真切感受,谈一谈年俗的原典世界,看一看年俗的新变化、新发展。
“网络旺年”系列文章之九|年俗新谈:赋予生活以“好意”,让“年”欣欣向荣
作者:墨林
依照女娲造物的序列,今日(大年初六)当为马日,古称挹(yi)肥,人们在这一天“扔穷鬼、弃破衣”,开始清扫厕所、准备春耕。
印象中,笔者小时候还会看到骡子拉着粪车去庄稼地里施肥,后来,有了化肥,基本就没有农人再掏粪了;十年前,老家又集体安装了一批化粪池和马桶,日子越过越敞亮、越过越干净……挹肥这一岁时风俗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当粪不再关乎生活,人们对这点秽物背后的礼俗也就失去了敬畏。
母亲大我两轮(24岁),过年这两天还会讲起一些“老礼儿”,例如,除夕夜要祭拜老天爷或“天地君亲师”,祈求一年好运;除夕的饺子要留点面皮,初一早上煮“面片”(北方的一种面食),意涵在于吃一个“面片”置办一亩土地;大年初一要在地板上撒高粱穗,意寓为“踩穗”,有企盼丰收,也延伸有祛除琐碎烦扰的好意。
但近些年,母亲也基本不再按“老礼儿”行事,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的地基本不种了,旱涝无常不再关乎口腹,生活不再仰赖老天爷;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礼俗失掉了实现的条件,比如上文所说的挹(yi)肥,再比如说祭拜灶王爷、烤火靶。
在老家,烤靶子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不会忽略的重要项目。火靶子用芦苇扎成,与人齐高,一怀粗细。除夕当日天一擦黑,各家各户就都会在大门口前点燃火靶,全家老少围拢过来,在火靶前放鞭炮、烤火。早先,烤靶子时是有一套说词的,但因年岁太久,现在就只还有一句辈辈相传--烤烤火不生病。
烤火靶这一独特的岁时活动正濒于消失,其背后的大背景是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村子周边的楼房越盖越多,越卖越贵,很多年轻人住进了楼房,或搬到了镇上。独门独院成为历史;小区也不允许放鞭炮,更不允许“放火”,烤火靶开始在我们这一代被遗忘。另外,在城市,灶台也成了稀罕物,灶王爷已无处可拜。
或许,当有一天,老家的村子被整体拆迁,建立在村落格局之上的传统礼俗也会被整体移除,化为记忆中的历史。
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年轻人遗忘传统礼俗的责备是有失公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变,依附其上的文化意涵也会随之而变。当下的很多年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属于上一个世代的社会意识,虽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不过最终要随生产力的提高,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迭代更新的步调同频。
好在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是永恒的,善于赋予生活以好意,这让“年”的传承能够生生不息,能够永葆福气的象征,礼俗文化因此而欣欣向荣,一日一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