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3-28 14:49:03
作者:盘和林
3月26日上午,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新时代的中国”上谈到了数据使用问题。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会上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发言,其中“中国人对隐私的观念开放,很多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彦宏说:“但是同时我也认为,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按照李彦宏这个观点,本质上就是把公众的隐私权置于商业化等价交换的思维作祟,甚至将隐私权让位于便捷性。笔者认为,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必须恪守公众隐私安全的红线,隐私权让位于便捷性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便捷性将成为行业、公共安全的“毒药。
不可否认,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便利。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身处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新闻推送,还是阅读喜好,无论订购外卖,或是网络购物,服务商们“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呈现在你面前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你想要的。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中国,这种便利性往往数据营运商一次次不规范的授权,或是温水煮青蛙中的不知不觉,或是我们一次次从无可奈何到麻木接受,这就是李彦宏说的“没那么敏感”“愿意”的核心所在。
如今无论手机厂商还是app开发商,初始使用的第一步便是授权,该授权意味着你愿意将你的隐私供给给他们的后台,久而久之,我们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无伤大雅”的隐私泄露,也让今天我们的搜索巨头说出如此“百度”的言论。
但这些因为数据而让人滋生强烈依赖感的“百度”们,是否也提供给了我们其他的选择呢?就以前些天无聊下载的游戏为例,仅仅一个单机游戏,如果不允许获取我的电话信息和位置信息就退出了登陆,一个用于放松的单机游戏还要跟玩家进行电话沟通吗?
那么,我们再用商品市场等价交换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公众的隐私权与便捷性是一次等价交换吗?若隐私真的换取了等价的便利,那么厂商所要求的授权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隐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其收益与成本的衡量具有天然的不对称性,作为一种信息型的商品,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厂商在获取了授权后,你的隐私已不在能称之为隐私,即便撤销授权,相关数据也已覆水难收,公开过的隐私是永远不会恢复为单纯自己的东西。
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将公众的隐私安全摆在首位的重要原因,由于网络的放大性等特征,其波及面及危害性远远比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安全大的多、可怕得多。
诚然,大型互联网公司需要数据,但在数据保护上的工作真的做到位了吗?我想不仅仅只有我身边的人经常受到骚扰电话或骚扰短信,经常会莫名其妙的被其他人知道一些关键信息,在我们愤怒的找寻那个泄露数据的始作俑者的时候,我们却被贴上了对隐私不敏感的标签。
前些年,运营商明码标价用户的手机号码,通过出卖用户的收集信息来赚取非法收入,国内相比国外确实在维权意识上有一定的欠缺,但这不能代表我们认同用隐私来换取便利,或者说我们认同用隐私安全来交换本来属于我们应得便利。
恰恰相反,这种“不敏感”正好说明我们侵犯隐私的严重程度,也折射出强化隐私安全保护的迫切性。中国用户不是对隐私不敏感,而是缺乏对隐私和便利价值的衡量,不是在隐私问题上更加开放,而是在长时间的被代表与捆绑式授权下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没有隐私安全的便捷性,只能是互联网“饮鸩止渴”。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