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12-21 11:04:12
高校正版教材太贵,养肥盗版市场(漫画 石向阳)
“花了700多元,教材还是没买够。”开学以来,云南某高校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卢小林一直为没有教材而苦恼。虽然早在开学时就交了钱,可直到现在专业课的教材还没着落。采访发现,眼花缭乱的教材市场和多样化的购买方式,使高校大一新生一方面购买教材的开销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新生在开学后订购教材,书商与出版社对接走的是“添订补”渠道,以至于在开学一两个月后还拿不到教材,新生一头雾水、苦不堪言。为此,不少学生只有到二手书店或复印店购买,培育了盗版、影印或复印教材的市场。(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一本49元的教材,拿到复印店全部复印下来只需要25元,而且还有配上封皮并负责装订好;到高校宿舍回收学生的就教科书,回头根据品相不同再高价转卖给入学的新生;而某些绝版教科书,从高校周边就图书市场花高价也能买到旧货。大学教科书呈现的如此怪象,不仅困扰了众多莘莘学子,推高了正版图书的价格,也让出版社陷入无力扭转的尴尬境地,而导致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盗版严重。
为了维护作者的劳动成果和保护知识产权,正规出版社各项成本都会增加,体现在终端图书上的价格每页接近1角,而盗版包括批量复印的图书每页仅有3分钱。不仅如此,盗版图书的猖獗极大冲击了正规出版社的印刷数量,某些正版图书教科书刚一出现,盗版复制的图书就已捷足先登用低价占领市场。如此巨大的反差和扭曲的出版市场生态,给高校学子带来是买正版、花高价所急需的教材却姗姗来迟;而买盗版、花低价所急需的书籍却随处可买,如此现象得不到根本扭转,不但会加快和加大恶性循环,更会把正规出版社逼入绝境,保护正版的知识产权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对于普遍囊中羞涩的高校学生,要让其花高价买正版并拒绝低价盗版的诱惑是不现实的,指望正规出版社用自身的努力抵御盗版同样也无能为力,这就不能不说在查处和打击盗版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多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力度,打击非法和盗版图书的行动也从未停歇,但总体说来还是存在被动出击和“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坐等群众举报依然是各地包括高校周围“扫黄打非”的主要方式。而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并不十分敏感,再加上电子读物的普及和纸质书籍阅读量的减少,对盗版图书的识别能力有限等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可想而知,对涉及非法出版物尤其是盗版教材方面的举报并不十分积极。以至于凡是有卖图书的地方都不会缺少盗版的身影。
显然,打击盗版还需要综合发力,尤其是高校不仅应当在校规中对学生使用复印等盗版教材加以禁止,教育学生反对盗版,提高正版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应当在正版教材的及时供给上采取多种途径,及时满足学生需求,对归属高校权属用于复印和图书销售的出租门店,应当明确不准提供盗版服务。地方“扫黄打非”等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高校周围图书市场加大巡查整治力度,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对盗版图书的处罚,用于补贴相对应的正版图书。更应当创新和提高监管力度,变坐等群众举报为主动监管查处。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正规出版社出版学生教材教科书等“正能量”书籍补贴。
总之,盗版市场的养肥,不完全是正版书籍的太贵,而是对正版书籍的保护乏力和包括执法部门在内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足,并没有意识到购买盗版书籍等文化制品也是一种极不文明行为甚至涉嫌违法。高校正版教材虽然太贵,背后却是出版社的“蓝瘦香菇”,盗版业价格低廉,却赚得“朱门狗肉”,只有通过综合整治打击,让二者“情景互换”,高校教材乃至整个图书市场才能逐渐变得绿色和干净,知识才能具有他真正的市场价值。(作者 朱永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