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1-06 07:32:01
作者:刘天放
新年首日北航一教授被曝涉嫌性骚扰女生,涉事教授已被暂停工作。实际上,近年来有关导师性骚扰女生等类似校园性骚扰事件时而见诸媒体。记者在近日调查中通过多个渠道证实,虽然总体上性骚扰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此类事件的实施者和受害者,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某高校曾做调查,遭遇性骚扰的学生大多选择憋在心里。(1月5日《钱江晚报》)
连日来,关于北航一教授被爆涉嫌性骚扰多名女生且已被暂停工作一事持续发酵。高校校园现已成为性骚扰的重灾区,因为高校人员的构成较为特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容易发生性骚扰。尤其是个别教师,依仗手中的权力,对学生采取威逼利诱等手段,使一些学生成为受害者。
师生关系的天然不平等,导致受害者缺乏申诉渠道和救济渠道,这使弱者更无助,施恶者更加肆无忌惮。尤其是性骚扰中的取证当属于最大难点,非常不容易获得,到底是语言、行动还是什么造成了性骚扰,总是很难判定。加上地点隐秘,跨度时间长,证人缺乏等原因,不少可能存在的性骚扰往往无法被认定。可见,惩罚性骚扰者是下策,而让其无法得逞,才显得更紧迫。
可见,如何预防性骚扰是当务之急。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大学,给包括男女生在内的所有人讲授一些预防性骚扰的知识与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不给作恶者以任何可乘之机,才能使性骚扰减少。面对强势的学校管理者、教师、员或是其他有权力一方,唯有自己保持警惕,防范到位,不抱幻想并洁身自好,才能使性骚扰者感到无机可乘,如此,弱者才能不再弱。
报道中称,由浙江一高校性骚扰的调研报告显示,在由来自不同学校学生受访者参与的506份网络调查问卷结果中,超五分之一的同学明确表示遭遇过性骚扰。当然,性骚扰不仅包括异性之间,也包括同性之间,但超过五分之一的同学“明确”表示遭遇过性骚扰,还是感到有些意外。
究竟何谓“性骚扰”,恐怕每个人理解起来未必都相同。一个共识是:性骚扰指以性欲为出发点的骚扰,以性暗示的言语、动作表现出来,如通过加害者肢体碰触受害者性别特征部位,妨碍受害者行为自由并引发受害者抗拒反应,但目前,性骚扰的表现形式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界定。
就我国来说,“性骚扰”行为的法律适用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儿童权益保障法、青少年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但都没有“性骚扰”这一项罪名,多是以保护公民的人格不受侮辱,禁止侵犯公民名誉权等形式出现。因此,性骚扰自身还不能单独成“罪”,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表现。
当然,恶人毕竟是少数。从上述的调查可以看出,如果一所高校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遭遇过性骚扰,那么就相当严重了。不过,这其中是不是有判断上的误区呢?即有些不算是性骚扰,而有些学生是否敏感过头?试想,如果五分之一的学生遭受过性骚扰,那么这所学校何以能正常运行?
不过,对真正的性骚扰带来的影响绝不能忽视。性骚扰给受害者带来的耻辱感、恐惧感、自闭、盲目依赖等严重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因此,对人人都可能面临的性骚扰,应对的态度似乎该是:保持警惕却也别“草木皆兵”,否则,社会的运行效率和人的幸福感都将降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