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2017-10-20 11:04: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事业,犹如一部鸿篇巨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笔书写。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关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论断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关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论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判断。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概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地奋斗与牺牲,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但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才完整提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目标,并一步一步将其变为现实。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要“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翻身”。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启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致力于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经过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行进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之所以能实现这一伟大飞跃,归根到底是因为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揭开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新的谋篇布局
习近平同志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作了新的谋篇布局,提出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引领全篇。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的根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而且这个主题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基本国情没有变。习近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判断,为制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最基本的科学依据。这一判断,要求我们一方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特别强调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了新的动员。他还强调,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同志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围绕两大布局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和举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四梁八柱”性质的基本框架结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并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阐发中将其具体化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方略。同时,围绕贯彻落实这两大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在分别阐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举措。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续写新篇章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精神状态,取决于能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大事难事看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用铁的肩膀切实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担当起来,切实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起来,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当前,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要敢于碰硬,攻坚克难,将改革进行到底;扶贫脱贫到了攻坚阶段,要直面困难,敢于啃硬骨头,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为党分忧、为民尽责,在全党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的新风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担当意味着实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实在在干出来。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目标不可移易,标准不可降低,时间不可延误。各级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工作理念、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精神;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习近平同志将创新提到民族基本精神品格的高度加以强调。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是中国力量的源泉,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敢于担当,还要善于担当;实干,还要善于干。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开拓创新。要以创新推动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开创新局面。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要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环境,让一切创新都得到尊重,让一切创新都得到支持,让一切创新成果都得到充分利用,使创新真正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品格。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20日 17 版)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