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3-07 11:30:03
【全国两会地方谈】
作者:倪洋军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3月5日 新华网)
“节用裕民”出于《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意思是,使国家富足的途径,就是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并善于储备那些节余的粮食财物。李克强总理要求“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强调的是国家财政预算要更多用于民生福祉,此举彰显从更加注重国富民强到更加注重国强民富、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必须持续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大力度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促进企业发展,普惠民生实事。为此,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民心所盼、民意所指。
政者正也,官者民之仆也。从政为官必须行公义、守正道、为民众。李克强总理要求“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是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严正要求。但是,对于一些习惯了养尊处优、奢靡享乐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而言,无疑是在割他们身上的“肉”。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持续反“四风”、反腐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也有少数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顶风违纪、顶风作案,大搞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还有一些干部觉得被捆住了手脚,不想做事、不愿付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作为人民政府及其政府官员必须牢记这一点,戒除贪欲,甘于清贫,坚守正道。否则,就不配为官从政,也不可能为党和人民做出一番事业。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厉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央政府带头严控“三公”经费、反对铺张浪费,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更是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体现。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到财政预算管理、控制“三公”经费等问题。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有关反腐败的提问时表示,我们还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提出约法三章,包括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此后历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都反复强调这一点,体现了大国总理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不二选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好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群众反映强烈、期待迫切的问题,有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把好事办好;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各级政府及其党政官员必须始终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广泛深入地下基层、接地气、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要牢固确立为民意识和兜底思想,精准加力补短板,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让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民众,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坚守正道,不是说说而已就能做到的,必须具有“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春秋”的使命担当和过硬本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也有很多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在奔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还会有坎坎坷坷,我们一定要直面挑战,敢于担当,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撸起袖子加油干,上下同心拼命干,全力以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