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1-26 06:38:11
作者:王彬
今年 9 月,有着专升本学历的张斌驰参加了由建湖农商银行的招聘。自觉笔试、面试和考察成绩都很不错的他,却没有等来银行是否录用的通知。他委托亲属去打听,得到的答复是 " 第一学历太低 ",至少需要全日制本科,而他只是“专升本”。(11月25日 《现代快报》 )
这家银行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这种招聘要求没毛病,毕竟把本科学历当作基本要求在目前整个社会层面上是能够被接受和理解的,也是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中所践行的一点,其所凸显的适度“学历情结”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最好要在招聘条件上说清楚,比如只包括全日制本科或者所有的本科都可以等,让应聘者真正明晰要求,规避不必要的麻烦。即使招聘条件笼统,也没关系,还可以在笔试和面试等一系列考察行动之前,依据条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便可以往下进行。
这家银行偏偏等到考生笔试、面试和考察成绩都通过的阶段才发现问题,然后直接把考生拒之门外。银行一句“没能及时审查”就把考生所有的努力付出以及长时间的消耗全给消解了,这有些不太地道吧?
其实问题还不仅限于此。该考生的“专升本”学历与招聘条件中的“本科及以上”并不冲突,而且其后面表现还很优异,并作为唯一拟录取人选上报,不幸的是,在这一步因为学历问题被一棒子打死。说白了,按照招聘程序来看,对该考生的录用没有问题,而造成现在被取消这种局面,主要还是用人单位潜意识中的“不包括专升本”的隐性标准在作怪。
在合规的程序面前,在考生优异的成绩和水平面前,这家用人单位不去权衡利弊,审慎考虑,注重去明晰所招聘人才与工作岗位的契合度,而是选择了把学历这道门槛无限抬高,这有的便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现实倾向。也就是说,把学历当成判断人才最基本最关键的标准,而不是对人才实力的考核。没有合理通融,留下的就是死板机械,这确实凸显了用人单位的“学历情结”,。
现在,“学历情结”走偏的状况可谓比比皆是。一些985高校招聘老师对应聘人的学历要“查三代”,只要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所读学校有一个不是985,那抱歉,无论再怎么优秀,等待应聘人的基本都是pass的结局。这从博士生中流传着是那句“三个‘985’,求职不受苦”的顺口溜便可窥探一二。
不仅是一些重点高校,社会上很多“好单位”也是如此,没有任何理由,也不听解释,没有通融,直接就把学历摆在了品德、能力和成绩的前面,而且这学历要求不是初级层面的,很多都是苛刻的高级层面。笔者现正处于校招季,对“学历情结”走偏也感同身受,有些大单位就是直奔着“双一流”和“研究生”去,而其他应届生履历再丰富,也都过不了这个槛。
说的更明白点,这样的学历门槛有涉学历歧视之嫌,与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更是背道而驰,是一种异化的不平等与不公平,不利于我国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的大方向。
从结果来看,这样选择的效果确实能让单位的人员学历结构更好看,让单位更有面子,但却无法保证员工实际能力与工作的现实契合度,这就容易埋下隐患,“学历情结”的走偏也在这得到呼应。但如果是以“能力导向”为判断标准,这两者便能得当最大程度的兼顾。
当然,学历高甚至精的人,能力一般也不会差,但其的能力与优势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招聘选拔方式来对比和凸显,而不是学历的“一刀切”。说白了就是,要给不同学历的人公平的正面交锋机会,这对他们,普通学历的人和用人单位都是大好事。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