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2018-11-02 10:10:11
财经刘言
当前,在基建领域补短板,需要笃定量力而行的基调和底色,避免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新的问题和矛盾。
补短板的意义再强调也不过分
中央政治局10月31日召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判以及对接下来经济工作进行部署。会议强调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并释放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信号。
同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101号文),明确补短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现实问题,通过聚焦基建领域的短板,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领域,围绕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等短板,加快推进已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国办发101号文分项罗列出了牵头部委和参与部委的具体分工,让各部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无疑有助于精准推动各项工作的加快落实。相信补短板指导意见的出台,会很快刹住经济下行压力,改善部分企业的经营困难,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当前补短板的积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护航补短板的积极意义,落实好高质量增长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笃定量力而行的基调和底色。
明晰补短板的经济可行性
如何笃定量力而行?
首先就是要清晰补短板的经济可行性,避免在缺乏经济可行性的所谓短板领域进行大量投入,否则很容易新增新的风险,形成风险的螺旋叠加,触碰风险引线。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为减轻外部冲击出台了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在有效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经济带来了切肤的前期刺激消化期。当时的一些财金刺激政策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出了风险,实际就是因为当时在面临突然的外部冲击下,有关部门未能对所有的投资项目做好经济可行性研究,导致投入的大量基础设施,由于无法产生足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而变成低效、无效资产,转化成了经济金融体系的风险。
因此,当前在补短板的基础下,必须要明确经济社会中的短板,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并非只要存在短板就需要补上。哪些短板需要立刻补,哪些短板现在补不经济,需要心里有底,需要做足经济可行性分析。
其次,量力而行就是在进行举债投资的前提下,要考虑到自身的债务可承载能力和风险可承载能力。
当前,去杠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决策层明确目前进入了稳杠杆阶段,但需要明确稳杠杆绝不能理解为可以率性加杠杆。要知道目前地方政府债、企业债务,尤其是国企债务,虽然有所稳定,但依然处于高位。
而且,资产负债率的下降更多地体现在资产的增值。如2015年以来的不动产价格上涨,2016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国企上游的经营环境等,都带来了资产的增值。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稳定状态,因为资产增值是一个估值问题,而债务是个偿付问题。增值的资产无法完全变现形不成现实购买力和偿付力,由于资产增值带来的资产负债率下降,很可能掩盖了真正的风险。因此,量力而行就要坚守债务和风险可承载能力的底线,只要超越了投资实体的风险和债务可承载能力,即便存在需要补的短板,也不是现在所迫切的。
最后,量力而行就是要通过简政放权的改革,推动要素资源市场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放活市场活力,为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一视同仁的支持。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和国企是基建投资的主导型力量,这也是前几次财政刺激,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接下来,政府应继续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开放,将重点放在为经济社会提供防护性保障和透明性担保体系的公共服务上。严格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权力与权利的界线,以此做深市场深度和厚度,弥补具有经济可行性的短板。
总之,当前在基建领域补短板,需要笃定量力而行补短板,也需要用改革发展、开放进取的理念,将补短板升级为一场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进行曲、放管服改革的加速器、全范围开放的度量仪。
□刘晓忠(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