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4-03 10:32:04
编者按: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清明祭扫也有了诸多改变,但始终不变的应该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拟推出“今天,我们过一个怎样的清明节”系列评论,围绕清明节的新变化、新现象展开讨论,让清明节过得更纯粹、更清新、更文明、更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作者:柏文学
清明节是合并了寒食节的多元节日,各种民俗较多,文化含量较丰。然而,慎终追远,祭祀祖先,清扫墓地,是其最为重要的远古传统。缅怀民族英雄,公祭国家烈士,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风尚。无论私家祭祀,还是公共祭祀,庄严肃穆的氛围,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一个常识。
对于公共祭祀活动,因为是组织活动,集体纪律容易形成对个体的约束,庄严肃穆的氛围容易得到保障。人们在静默中,寄托对民族英雄和国家烈士的哀思与崇敬。但对于私家祭祀活动,个体自由度非常大,肃穆氛围常常弱化。因此,有关文明扫墓的呼吁,基本是针对私家祭祀活动的。
是不是缺乏庄严肃穆的氛围,就称之为不文明的扫墓活动呢?话可以不这么说,而是几乎所有的不文明扫墓活动,都程度不同地破坏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例如呼儿唤母,高声喧哗,海阔天空,谈笑风生,或鞭炮雷鸣,燃烧冥纸冥币及其他仿真性冥物,搞得烟雾弥漫,怨声不断,甚至引发火灾,导致事故。再如胡乱停车占道堵塞出入口,引发纠纷和叫骂,搞得乌烟瘴气,环境嘈杂。
没有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没有文明秩序,便很难达到清明节祭祀先祖的效果。且不说虚幻的天堂里远望的逝者需要安静,即便站在墓前参与祭祀活动的生者,没有那一份安静,没有那一份安详,就没有那一份安定,也难说能从内心完成祭祀活动。不安,便无定,无法定下心来追忆先祖的功德、回忆先祖的事迹、感怀先祖的恩泽,难以在脑海中浮现逝者的形象,默念逝者的好处。
这些不文明的扫墓行为,不但把自家的祭祀活动搞得杂乱无章,也妨碍和干扰了他人的正常祭祀活动。私家祭祀活动,几乎都是在公共墓地里进行。大家位置紧挨,互相影响极大。一家喧哗吵闹,整个公墓里就没有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所以文明扫墓,不仅是家庭私德问题,也在社会公德范畴。家庭扫墓活动,在集体公共墓地进行,就要注意遵守公共道德,不要妨碍人家。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这是他从《无言之美》萌发、探索、深化的艺术理想。其实,祭祀的最佳状态也是静穆。站立墓前,大家低头不语,一众默默无言,一束鲜花,三次鞠躬,“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沉浸在对先人的感怀与追念之中。如果有谁觉得不习惯这种静穆,那么表明其心境尚未进入祭祀状态,而是在“例行私事”且心猿意马。这绝非是逝者所期待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