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6-05 10:02:06
作者:张楠之
近日,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赣州市公安局等部门,开展了一次模拟防拐骗测试。工作人员假扮成骗子,在超市、火车站等地点,对孩子们进行模拟拐骗。一共测试了50名年龄在3到10岁的儿童,结果,其中有42名孩子在零食、玩具等的诱惑下被模拟拐走,只有8个孩子没有被拐。(6月4日 央视新闻)
在“拐骗测试”中被成功“拐走”的孩子,并非完全没有接受过防骗教育。有家长就表示,平时经常对孩子进行防骗教育,甚至“觉得教育得还蛮好”,所以,“他应该不会跟陌生人走”。
可是,结果却是,进行过防骗教育的孩子却仍然没能通过“拐骗测试”。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曾对孩子进行过防骗教育,甚至,这样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如果对孩子进行一下防骗知识的测试,可能每个孩子都能讲得很好,拒绝跟陌生人走的态度也会表现得很坚决。
问题在于,从理论到实践,从知道怎么做到临事懂得正确处理,中间隔着很大的一条鸿沟。每个人都知道要防范骗子,也都清楚遭遇骗局时怎么做,但是,骗子脸上是没有标签的,甚至,存心骗人的骗子还会表现得和蔼可亲、友好热情,所以别说年龄还是个位数的孩子,即使是在社会上历练多年的成年人,直面真实的骗局时也未必能躲得过。正因如此,上当受骗的成年人比比皆是。
成年人尚且如此,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极度贫乏的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中的低龄儿童在拐骗者面前完全失去判断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不管警方、学校、家长等等相关各方把防拐骗知识普及得多么到位,模拟演练做得多么频繁,防骗意识构建得多么牢固,当拐骗真的发生时,孩子们该无法识别的还是会无法识别,该跟着拐骗者走的还是会跟着走的。
“拐骗测试”说明,应对拐骗儿童犯罪活动,首先要做的,就是忽略掉拐骗教育,将拐骗教育在防拐骗中的作用视为“零”,而将防拐骗的责任完全放到家长、学校和公安等成年人和职能部门身上。对那些参与拐骗儿童犯罪的人,无论是拐骗者,还是收买被拐骗儿童的人,都必须给予严厉的处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倒是在父母等监护人的责任问题上,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
绝大多数拐骗事件的发生,都与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疏于看护有关。遗憾的是,在拐骗儿童案件中,家长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受害者,而非应该被追责的人失职违法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时的消极和不作为,增加了儿童被拐骗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让学校、家长等负有监护之责者履行好各自的监护职责,尤其是让家长永远绷紧履行好监护责任的弦。更重要的是,当监护职责未能有效履行时,必须建立起对失职行为进行有效追究的惩罚机制,以在监护人那里做到防拐防骗警钟长鸣。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