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2-26 10:38:12
作者:朱永华
“我完好的双眼,却为何看不到他们。”在前几日的一次采访中,一名郑州市民向本报记者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三年步行上下班,没有见到一位盲人朋友,他们都去哪儿了呢?根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盲人824.8万,低视力人群6727.4万。(12月25日《大河报》)
平心而言,专为盲人出行修建的“盲道”,非常便利时下很多“低头一族”,只要像报道中的这位郑州市民脚底“敏感”,顺着盲道的指引,边走路边低头玩手机,不会存在太大的安全问题,尽管这位市民为自己的狡辩很搞笑,但盲道不见盲人走,陷阱和障碍到处有,却是不争的事实。
并且还不仅局限于郑州,全国所有城市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盲道对于城市而言俨然就成道路两边“中看不中用”的尴尬风景线,之所以不说她“靓丽”,也实在是因为盲道很“忙”, 在其他地方不能立足的电线杆、垃圾箱,电动车、共享单车和汽车,在盲道上都是十分常见,视力完好的“低头族”走在上面都不放心,自然很难见到盲人的身影。
其实,用不“帮盲”,甚至“帮倒忙”来形容很多城市的盲道并不算夸张,很多中小城市的盲道铺设甚至更不规范,而盲道“坑盲”现象媒体也不是第一次报道,作为盲人出行的专用道路设施,不少城市表面看起来非常显眼美观,曾有媒体记者实地沿盲导行走时就发现,一段过去不是“无路可走”,就是遇到障碍,甚至出现像报道中盲人按摩师遇到的缺盖窨井张着大口将盲导拦腰掐断。
其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社会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无障碍氛围之外,政府在实施建设这些公益项目时,也没有真正在思想意识上对无障碍予以充分重视,只是僵化执行规定做到“有”。
笔者看过一份资料,无障碍设施特别是盲道,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设置最早,不仅使用范围广,设施完备,还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尤其一些发达国家,残疾人事业一直都得以在高层次与水准上运行,各城市人性化的盲道设计与管理,几乎实现了无障碍的全覆盖,盲道也为视障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我国盲道建设起步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地区才开始对部分街道进行无障碍改造,继而快速推向全国。不可否认,尽管我们全社会无障碍意识尚待提升,很多基础设施的无障碍运行情况的确差强人意,但无障碍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已经实现了正常化,无论大中城市还是一般县城甚至乡镇,盲道铺设基本上都与街道基础设施等同步进行,尚显不足的就是实用和管理问题。
其实,解决好无障碍及盲道的实用问题,方便视障群体出行,也是帮助和解决残疾人就业的一大举措,不仅体现出政府对视障等残疾人权益的关爱与尊重,更能对全社会形成无障碍概念发挥巨大的倡导和督促作用,同时他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杆最直接标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善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包括郑州在内,全国几乎所有城市对盲道设施的投入都已付出,不能为视障者出行发挥应有作用本身也是一种巨大浪费。
因此,要让盲道“帮盲”发挥实效,更需要城市管理者观念上的疏通,清除内心深处对包括盲人在内等特殊群体需求的“盲区”,在重视盲道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管理维护和发挥作用,把现有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好、管理好,让盲道真正“帮盲”,并成为视障者融入社会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光明大道”。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