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7-07 09:16:07
作者:刘正中
《仙球大战》是一部故事情节烂俗,靠堆砌明星撑场面的低成本无核电影。它的粗烂好似“综艺变电影”一般。一个牵强的故事主题之下,把红火的综艺节目硬生生的转制成为电影搬上大银幕。可惜《仙球大战》并非综艺延续,也就是说影片并没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及良好的观众基础。这样的七拼八凑、混搭乱炖,也只是在燃烧导演及明星们的“光辉”而已。
召集一群娱乐大咖最终“成就”的也就是一出杂乱无章的闹剧。娱乐大咖与喜剧大碗绝不是“等号”的关系。做好娱乐或许一个高情商就够了,做喜剧演员则需要表演天赋。虽说演员的喜剧天赋需要导演去挖掘,但是并非每个演员都有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或者说有些演员根本就是与喜剧绝缘。演员再怎么努力演,观众再怎么认真看,都感受不到喜剧表演的一丝痕迹,这样的桥段在影片之中随处可见。
喜剧影片多以猛戳观众笑穴为己任,并不过分依赖视觉呈现力。可是对于笑料缺失,表演拙劣的《仙球大战》而言,如果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影片视觉效果,以此来弥补其它方面的硬伤也算是一种诚意的展现。无奈的是,影片“真的一无所有”!“五毛”特效的水准让本就千疮百孔的影片质地更加沦落,妖魔化的人物造型更是让人直呼“辣眼睛”。显然《仙球大战》再无推敲的必要,就连想要一笑而过都成了难事。
无论何时都不应低估一部喜剧作品的能量与价值,同样也不应高估一部娱乐产品的质量与内涵。喜剧作品与娱乐产品有本质上的不同,走心的喜剧作品经得起推敲,有思想、有主旨,有符合时代特征想要去表达的东西在里面。娱乐产品往往是拼凑大于创作,套路多于创新,整片主旨模糊,最终思想也只是归于一个牵强肤浅、无关痛痒的命题上。观影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一场玩闹过后的无核躯壳。
同样是刘镇伟的作品,封神之作《大话西游》,当年并未得到足够的认可,可是随着时间推移,观众们挖掘出了其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价值,也通过不断地解读将作品推向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当时,《大话西游》的思想主旨或许过于前卫,甚至是难以被大众接受,但扎实的表演,饱满的内核,真挚的情感及捧腹的笑料,这些都让影片没有被电影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反观最新“力作”,似乎已成为坠崖之作。拼凑的笑料,难以让观众提起观影的兴致。故事情节可以离奇,但不能离谱,逻辑上的混乱不是随便定义成为“恶搞”、“致敬”就能蒙混过关的。或许就连电影主创们都不知道这个无核的故事到底要阐述一个怎样的道理,要传递给观众一个怎样的启示。
刘镇伟在指导喜剧片方面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可是近年来,他指导的烂片层出不穷,着实令人“扼腕叹息”刘导晚节不保。作品口碑一部不如一部,“锅”背久了,似乎也使得刘镇伟失去了创作的方向和激情,转而安心的接受这个“背锅侠”的角色。
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几年“海纳百川”的盛世过后,逐渐恢复平静,包容度更是骤降。同时,经受了几年烂片的冲刷洗礼过后,观众们盲从的现象少了,理性观影的意识强了,仅凭噱头和明星效应圈钱的把戏在观众面前也已玩不转了。观众不愿再为粗烂买单,促使市场收紧粗烂的生存空间。
曾几何时,电影制作中只要有明星、有大场面,甚至是只有个玩票的明星导演都能在电影市场上狠捞一笔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当下电影人应该看清形势,有所顿悟。大环境的变化,让粗制滥造再无“兴风作浪”的机会,还想靠投机取巧糊弄一下,套路一下搞个票房飘红已属天方夜谭。因此,广大电影人还应沉下心来拿出诚意,多研磨好的剧本,搭建好的故事架构,精选契合角色特点的演员,充分调动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避免吃老本,甚至出现榨取自身剩余价值的尴尬。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