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09-22 09:03:09
作者:付贵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以下简称《唤爱》)是日本小说家片山恭一的代表作,被翻拍的电影与电视剧均在2004年播出,在日本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平心而论,《唤爱》是部不错的剧本,讲述中年男人松本朔太郎回忆少年时代与患白血病的亚纪姑娘的爱情故事。
朔太郎与亚纪是同学,亚纪想要walkman,为给亚纪弄一部,他编造某个女孩患白血病的故事邮寄给广播站。女孩的原型就是亚纪,但并没有患病。可是,朔太郎的谎言像预言一样,一言成谶,命运安排亚纪患上白血病,结果去逝。由此他陷入长达十年的自责中。
十年中他拼命工作,用麻醉的方式使自己遗忘。十年后,封存的录音带打破平静,让他重拾记忆,十年前的甜蜜,像放电影一样清晰而真实地浮现眼前。他与亚纪的恋爱开始于老师的葬礼,他性格内敛,行为表现局促羞涩,而亚纪温柔、多情、浪漫,带有大姐姐的成熟,亚纪与他倾心交谈,一点一滴钻入他的内心。他爱上这位姑娘,而亚纪却身患白血病。
这是部伤痛作品,故事基调应是舒缓的,严肃的,深沉的。日影版《唤爱》也以舒缓的节凑表达这份爱恋,一层层地深入,一面用暗色的背景把你带入少年时代,一面又用当前的光影,让你明白他在回忆过去。新旧时光的轮换交替,时而让你融入过去,时而又把你拉回现实,整体淡淡的氛围,表面淡而乏味,实际无声的呐喊,深刻表现主人公深沉的爱。
影片中朔太郎少年时代的造型,没有小鲜肉那么抢镜,但森山未来那张青涩的脸,以及从他那眯出一条缝的眼睛中,释放出的那种浑浊和对未来的憧憬目光,让你深刻领悟所谓的少年时代的你是什么样的,十年前的他与十年后饱经沧桑的他造成极大反差,明确表达本剧的主题。为了营造伤痛的氛围,影片还让沉默寡言的重伯伯与敏感多情的律子陪衬。
所以,日本影版的《唤爱》达到想要表达的深沉意境。再回过头看由中韩合作的《呼唤》。昨天我看完后,只觉得被骗了。首先,影片整体基调的把控失误,柯达与夏叶亦是通过回忆记录过去的,但本部作品中,节凑过于轻快,你听到的是夏叶爽朗的笑声,看到的柯达那一脸自恋的表情,此种过于美秒的回忆,显得与故事的基调格格不入。
其次,回忆镜头中,中国元素的植入。像学霸爱上学霸,学霸与学渣的友谊,以及青春期躁动引发的肢体冲动等等元素,是中国青春剧的定制,但这些元素早已被青春剧用烂,如今又用在《唤爱》影片中,本部影片表达的主题是深沉好吗?还有影片的服装设计,明明是回忆的镜头,居然穿着时下的服饰,这种掩藏不住的虚假,让人极度反感。
之于本部影片的梗,制片方似乎感到本剧表现有余,后劲不足的特点,不停地运用周围的环境、演员的眼泪以及群演的激情来衬托想要表达的主题,但频繁使用烘托给人感觉是明目张胆地造假。还有影片中的bug,夏叶明明患上白血病,居然没被隔离,她己是快死的人,在临死前还能笑得那么灿烂,文过饰非的演绎,证明本剧完全是闹着玩的。
青春期的爱情是单纯的,真诚的,一个人因为青春期的爱情虚度十年,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唤起的举动。在《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与田晓霞没能走到一起,后来当他独自踏上古塔山,心里那种悲凉、孤独与绝望,读过该书的人不会忘记。在尤宾作品《热妮娅?鲁勉采娃》中,也有同样的“十年”约定情节,当面对这种生活的变故时,作者在作品中写道:
“生活的道路不断向前伸展。有时我会蓦地想到我们约定的那件事,尤其是在约期临近的几天里,我有一种强烈的忧悒和不安压在心头,仿佛我熬过的所有岁月,都是为了这次约会”朔太郎与孙少平、谢廖扎有同样的遭遇,他们对青年时代的爱情看得很真,因此,这样的青春故事应以敬畏的方式回忆,如此才能造成情感上冲击,让观者在心里产生共鸣。
然而,本部作品是这样吗?郭在容号称导演“亚洲女友三部曲”,此次他与国内影视公司合作,跨过国界来到中国,准备把《唤爱》搬到中国屏荧,呼唤国人到世界中心去爱,但他对影片的整体把握以及演员角色的选用让人叹息,一方面整体气氛就把握不对,另一方面又招募一群不合适演绎本剧的小鲜肉与小公举来演绎,不知道他要表达的什么。
《唤爱》要求人们在世界中心——乌鲁鲁呼唤爱,但本部影片是这样呼唤爱吗?从影片翻拍的结果来看,它不是呼唤国人到世界中心呼唤爱,而是这些人在中国市场呼唤票房。中国影视市场宠大,他们看到这块大蛋糕,便来到中国,迫不急待想分一杯羹罢了。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