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10-03 13:12:10
韩浩月专栏
“小鲜肉”王俊凯推出的首部个人图书《十九岁的时差》,半个多月全网累计销量已超过12.8万册,这不是“爱豆”出书第一次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此之前,李易峰、张艺兴、刘昊然、杨洋、马天宇、黄子韬等诸多明星,都曾出版过个人图书,并获得很高的销量。
在纯文学图书卖过1万册就算畅销书的状况下,明星出书几乎本本都是超级畅销书,这难怪出版社紧盯着娱乐圈的小鲜肉以及其他明星们,就像李易峰描述的那样,出版社派了人盯着,“我睡觉的时候都在我床边看着我”,不得不写点什么。明星们随便写点文字,再配上诸多高清大图,出手就能卖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册,这个钱赚得容易,出版社何乐而不为?
要知道,出版机构以前可总是围着作家们转的。比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就是被《晨报副镌》编辑孙伏园催出来的,当年孙伏园催鲁迅就像现在出版社的人催李易峰一样,每个星期都到鲁迅家里一次,“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期,作家被报社、出版社催稿更是常事,贾平凹曾被围堵在路口,用烟纸盒给女编辑现场写了一篇稿,类似这样的故事,都被人们当成佳话传播。
在以前的观念中,写作与出版都是郑重而严肃的事情,似乎只有名作家、好作品才配享有出版的权利,过去的出版社,根本不会想到去邀请明星写书并出版明星的书,在旧有观念里,写作是文化人的事,而明星的事业在娱乐圈,明星写书、出书,既入不了出版社的法眼,也难被大众读者接受。
但凡事有变化,在图书出版刚有市场化苗头的1980年代中期,著名影星刘晓庆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我的路》,这本书的正版与盗版销量加在一起非常庞大,当年不少读者排队购买,甚至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在过去一二十年里仍然紧盯名人书,依靠名人书大赚特赚。比起难以预测销量的其它书,名人书早已形成了单一但稳妥的商业模式,只有赚多赚少的问题,不存在赔钱的可能。图书市场正是随着名人书的走红而逐渐改了风向,名人书、明星书以及网络文学书的热销,大大挤占了传统意义上文学书籍的市场占比。
“爱豆”出书,与以往的名人书还是有诸多不同的。以前的名人出书,多少内容上都还是扎实有料的,比如冯小刚、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等,卖的是名气,但内容质量不输专业作家,这样的名人书,不但满足了读者消费名人的心理,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阅读收获。而“爱豆”的书,提升的是纸张质量、图片精美度,缩水的却是内容,有的一本书内容稀稀拉拉不过几千字、几万字,写作水平也难以将其归类于“文学”,因此,严格来说,这样的出版物不能归类于“书”,称为“写真集”、“明星生活记录”等或更合适些。
在一些网上售书平台推出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中,时常有一些“爱豆”写的书占据以“青春文学”等命名的排行榜,这很是让人有种不适感,尤其是当这些“写真集”的名次高于其它文学类图书的时候。图书出版与销售体系,或许应该新建一个分类与排行榜单,将明星书与“爱豆”书细化在一个专门的系列中进行排行,把文学与“写真集”分开,即是对文学的尊重,也是“写真集”的本位回归。
以前有段时间,出版业的确存在各种乱象,销量至上与电影界的票房至上、电视界的收视率至上一样,成为出版业的最大祸害。但在数字阅读成为主流、纸质图书出版开始被边缘化的时候,图书出版业应当慎重考虑,纸质出版的魅力核心究竟在哪里。“爱豆”的书要出,因为粉丝有需求,出版社有利益驱动,这无可厚非,但出版社要意识到,“爱豆”的书,给图书市场带来的是虚假繁荣,除了赚一些快钱之外什么都不能留下。
有远见的出版机构,要对出版风向有引领作用,不必把注意力过多放在“爱豆”那里,而要多去发现优质的作家与作品。好作家与好作品,才是延续纸质书生命力的根本。(作者系文化评论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年10月03日 版次:aa02 作者:韩浩月)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