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2-05 10:07:02
#爷爷口含输液管站了两个多小时(资料图)
作者:罗志华
近日,账号为“无线徐州”的微博发布了一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照片中,一个生病的小男孩坐在椅子上输液,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怕药水太冷,对孩子身体不好,用嘴含着输液管捂热,老人就这样在孩子身后默默站了近两个小时。记者了解到,“暖药爷爷”在小孙子打针的3天时间里,一直坚持用嘴为孩子加热药水。(2月3日《都市快报》)
这件事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其中,不少医生在技术层面对此进行了解读,认为很多注射液一经加热,可能导致药物分解,这位爷爷在不知输注的药品是否可以加热的前提下,就实施了“加热”行动,其做法并不可取。此外,即使想加热,仅凭口含输液管,液体瞬间流过嘴唇,也不起多大作用,这事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其实,不管这样做是否管用,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位爷爷希望孙子得到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而这件事之所以被广泛热议,也说明与这位爷爷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要求通常不高,也许不过是希望看病的环境不那么嘈杂、就医的感受不那么糟糕而已,天气寒冷时输液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这类细微的感受是就医体验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事小而忽视。
看到了这一点,就应该把这事当成针对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方面的一种诉求,不再仅仅当成一个医学技术问题。在服务与管理层面进行反思,通过某些改变,让患者家属不必通过“口含输液管”的方式自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优化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这类诉求,才是解读此事应该保持的基本高度。
若能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这件事,就会发现,患者家属固然不知道何种药品能够加热,但医务人员对此却十分清楚。事实上,加温输液仪、保温器材和耗材等,在医院里还是比较常见的,在手术室等地方,还有专门给药液加温的加温器。这说明,对可以加热的药品进行适度保温或加温,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应该当成人性化服务的一项内容。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医疗服务处于粗放模式,比如药品多是大包装和“大白丸”,不太考虑患者服药时的感受;门诊是大诊室,住院是大病房,不注重保护隐私;称呼患者不是叫姓名,而是直呼床号等。患者以前能够得到服务已属不易,不敢奢求精细化服务,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患者对于服务质量与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服务应该顺应这一趋势。
可见,这事虽小,却蕴含一定的道理,“小”还与医疗服务所需的精细化相对应。民众热议此事,体现出他们对更带温度的医疗服务的期待,医院最应该思考的,不是患者家属这样做是否可取,而是如何让服务更加精细,更能让患者感受到贴心的温暖。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