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4-11 09:10:04
作者:吴云青
近来,号称纯手工、无添加的食品越来越紧俏,私房、手作——这些名头仿佛光环附体,让平凡食物有了不凡出身。媒体调查发现,号称纯天然、纯手工的食品不一定更有营养,无添加也不等于真健康,有时更像是一种“忽悠”。
类似的“起底文”以前就有,比如土法压榨的植物油既不安全又难以贮存,已经算常识了,但消费者对“纯手工”“纯天然”的追捧冲动还是难以遏制,而且早就超出了食物范畴,网售的相关产品也日益火爆。通过加强科普来帮消费者“防忽悠”固然很有必要,但在供销两旺的事实面前,或许我们也应当正视这样一件事——尽管跟风者有之,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是真的有此需要。
仔细回想就会发现,消费者对“纯手工”“纯天然”的偏爱早有苗头。早在私房食物风靡朋友圈以前,网上就卖起了手工皂、手工香水、手作首饰、原创设计定制成衣等,价格通常比正规品牌的相同规格商品贵——凭什么?
它们和近几年蜂拥而出的私房食品一样,主要满足消费者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对更高品质的需求:无论事实如何,它们都标榜自己的用料比厂家商品更优质;一是对“特别”的需求:这类商品最大的特点是“限量”,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展现个性、跻身小众的感觉或错觉。
追求品质和限量,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对奢侈品、高级定制的向往,私房、手作可算是一些“低配版高定”或“大众版高定”,成就消费者的一点小确幸。
这不是矫情,而是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自然要求。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开始愿意为环境付账,为包装买单,因为当满足了吃、穿、用等基本需求之后,我们还想要“美”,还想要“特别”,还想要“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有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消费者对私房、手作的追捧中,也藏着“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视这样一种需要,也就意味着,仅仅告诫消费者“它们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并不足以遏制消费者的消费冲动。管与不管,市场都在那里,工商、食药监等有关部门需要从监管方面保障这类商品的安全性与合法性,剔掉那些打着“手工”“天然”旗号行粗制滥造之实的浑水摸鱼之辈;厂商则应当紧跟消费者需求,任何空缺,总会有人填补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