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5-14 10:01:05
作者:吴云青
这两天,郑州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受到广泛关注。
滴滴平台发声明承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法律层面讲,网约的出租车和顺风车在权责分配上有很大差异,有些人可能现在还搞不清楚这俩有啥区别。
现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但“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虽然都是用滴滴打车,打出租车出事了,平台需要就用户安全承担连带责任;打顺风车出事了,平台却不需要承担这部分责任,如本案,可能只需要就信息服务方面的过失负责。
或许有人觉得这不合理,但顺风车和出租车司机的身份有着本质不同。常听人说出租车比顺风车靠谱,何也?出租车的门槛更高,管理也更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出租车司机是专职驾驶员,高门槛和严管理主要不是来自平台,而是来自出租车公司;顺风车司机则是收费捎乘客一路的私家车主。
也就是说,乘客通过滴滴打顺风车,和私下里拼车差不多,滴滴顺风车业务只是提供平台对众人的拼车供需资源进行整合调配。据曝,顺风车司机在接单前就能看到对方的性别、职业、年龄以及之前司机的评价等信息,有网友质疑滴滴是把顺风车当社交软件来做。乍听之下有些不可思议,但个中原因或许就在于此:乘客以为打顺风车只是单纯的出行,殊不知在平台眼里,你正在主动进行“马路社交”。
“马路社交”本来没什么,陌生人之间“捎一程”也可以成为一种社交方式,问题是,用户知情吗?
现在人们谈论网约车平台乱象,焦点主要集中在管理混乱和服务滞后上。比如黑车横行;比如本案嫌疑人违规使用其父账号接单,平台的人脸识别机制竟然放行;比如投诉没人管,如本案嫌疑人此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客服因联系不上嫌疑人未做妥善处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小觑,那就是乘客的知情权被侵犯。
搭乘顺风车肯定有一定风险,滴滴如果负责任,应该一开始就向乘客进行风险提示,绝不能轻描淡写甚至刻意回避。现实却是,平台只顾着用车费补贴鼓励乘客选择顺风车,却没有安全提示。乘客养成习惯,就可能在本该选择更安全的出行方式时,懵懂地选择风险性较高的顺风车。而滴滴在设计顺风车评价系统时,又让乘客与司机之间信息不对等,导致顺风车平台变成为司机服务的社交软件,容易被歹人利用。
乘客被低廉车费吸引,司机也被其他优势吸引,从结果来看是壮大了平台的用户数量,提高了企业价值,但底下是秘而不宣的潜伏风险,和暗中侵犯的乘客知情权。
提供“马路社交”平台没有问题,把出租车业务和顺风车业务整合进一个app也没有问题,但这两者一个是专业出行,一个是“马路社交”,必须泾渭分明,不能暧昧不清。此外,顺风车司机的资质要求虽然没有出租车那么高,但平台也得把住起码的审核关,这一点只能着眼于加强管理。
交通运输部官微发文提到,网约车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眼下,滴滴顺风车业务正处于停业自查整改期间,运营及客服体系也要全面整改,希望整改后的滴滴能将出租车与顺风车的性质差别更清楚地告知用户,并对用户进行安全提示,让出行的归出行,社交的归社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