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10-11 08:52:10
天津某大学体测要签生死状(漫画 石向阳)
近日,天津一所高校在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校免责协议书,引起学生的不满,这则“学生体质测试要签‘生死状’”的新闻也在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在媒体报道这件事之后,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生签订体质测试免责协议的决定。(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面对舆论的质疑,学校回应,初衷是为了保护体育老师,因为这些年来爆出大学生跑步猝死新闻让不少体育老师感觉压力甚大。这压力承载的是高校对意外发生后学生和家长“以闹维权”的焦虑,而且,在舆论爆炸的时代,“以闹维权”这一个体的失序,已经将群体的焦虑放大的越来越明晰。这样的焦虑可以理解,为了保护老师,进而保护学校,避免一些无端的受责,这并没有错。但保护的手段就一定要通过伤残免责的“生死状”来践行?
显然不是的,因为这一手段本身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面对大学生跑步猝死这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不去想着如何预防,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却想着发生后如何免责,主观的让所有学生交出所谓的“追责权”。这岂不是把一个群体的焦虑以不理性的手段强加给另一个群体?可真正失序的个体却没有去触碰。显然,这样的手段找错了方向,还打错了靶子,丢掉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本,而且还过于盲目,无理,并陷入了“一刀切”的野蛮模式,是一种“舍本逐末”状态。
不否认,“以闹维权”的隐患确实让高校担忧,在体测死亡的原因千差万别、不好细化判断的前提下,“以闹维权”更成了无法忽视的毒瘤。其是在用是否于己有利作为判断规则公平的标准,实质是野蛮的谋求赔偿利益行为,逃不掉自私可耻的标签。但在面对此行为时,如果高校用伤残免责的“生死状”去应对,岂不是在用和此行为一样的标准?不也贴上了野蛮、自私、可耻的标签?两恶相向,彼此的对立和不信任就会升温,只得两败俱伤罢了。
还有,这样的“生死状”一旦签订,如果有学生在测试中伤残或死亡的原因有学校方面的因素,那学校也要极力的去免责吗?那学校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形象何在?“学生为本”的理念还贯彻在教育中吗?即使学校初心真的没有为自身“脱责”的考虑,仅仅是单纯的保护意识,勉强算做考虑缺失。但在这生死状可能产生的消极结果来看,所谓的考虑缺失也成了“逐末”的助推。不管怎么说,保护老师和学校的初衷都已经潜移中被侵染,“逐末”的现实已经落定。
该校不仅手段不对路,就连最起码的法律常识也缺乏。这样的“生死状”并不会产生免除任何一方责任的法律后果。根据合同法规定,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以及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自始无效。也就是说,如果学校无责,那生死状本身存在也没有意义,自有法律来解决;如果学校有责,生死状也没有效用,学校要依法担责。
这样说来,生死状的签订,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形象,而且也起不到保护自身的初衷。其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求一个心理安慰罢了,无任何现实意义,这岂不更是白费劲一场,闹了笑话?一个正经的教育机构是不能这样“以牙还牙”的,而应守住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闹维权”的隐患是可怕,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逐本”来一点一点啃掉。那 “本”又该如何呈现呢?这里的“本” 就是通过预防来进行保护,努力的细化规范和建设机制,并在纠纷处理中,以法治思维代替“以闹定责”的思维。
如果对体检进行再严格、再细致的落实,高校所担心的“学生隐瞒病情”的这种少数情况是不是能得到控制?还有,大学生跑步猝死的原因还有很多客观情况,比如高温天气、测试的规范性和现实情况的具体考量等,学校可以这些能触碰到的方面进行强化处理。把这些做好了,纠纷的处理也会有理有据,法治思维的践行才有可能。
虽然这一路径的实现曲折复杂,并且践行艰难,但不违本。既能够实现高校的自我保护,化解这一群体的焦虑,也把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细节中,挽回个体失序状态,真切体味到“逐本”的魅力,岂不快哉?(作者 王彬)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