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12-14 09:13:12
作者:朱永华
南宁心圩江被改造成湿地公园,让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地方。但附近居民发现,在湿地公园里开荒种菜的人越来越多,湿地公园俨然成了“蔬菜基地”,到处飘着尿骚味和牛粪味。12月12日,高新区城管局表示,工作人员将到现场进行核实处理(据12月13日《南国早报》)。
将城市周边湖泊低洼改造成湿地公园,既是对生态的一种有效保护,也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遛弯休闲之处,但如果对湿地公园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管理保护,任凭野草肆意生长,就会让一些对土地真爱有佳的居民感到十分可惜和“浪费”,会不自觉的进行“开荒”利用,种菜无疑是最“投入少见效快”的方式,实际上不只是在湿地公园,城市不少暂时未开工的建筑工地,看到被圈起的土地“撂荒”,附近居民也会见缝插针的去种植各种蔬菜作物,而一旦工地开工需要铲除,菜地主人往往也会自觉配合,很少为些许损失产生摩擦。这也说明,只要土地真正主人有需要或有完善的常态化管理,居民群众并非一定会去故意“添乱”。
心圩江湿地公园之所以成“菜园”,从湿地公园的改造和管理上就不难找出原因,他原属南宁市城市内河管理处,改造成湿地公园后,管理上又移交给了高新区城管局,而高新区城管局虽然也接过很多投诉,并去处理过几次,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偶尔的处理不仅导致开荒种菜死灰复燃,看到有人种菜有收获且无人阻止,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而发现种植的蔬菜缺乏肥料,必然会将化肥人畜粪料等一股脑的泼洒到地里,原本出于生态保护又供人遛弯休闲的湿地公园,反而成了被污染的“蔬菜种植基地”。
显然,湿地公园成“菜地”,关键还是管理上的“菜鸟”,从本质上说,这些“开荒种菜”的居民既不是不敬畏湿地的管理制度,更不是有意去破坏湿地公园的“坏人”,尽管存在一些利益索取,却也是出于传统和对土地珍惜的淳朴感情,虽然公园立有“禁止种菜”的警示牌,但在始终无人到场管理的状态下,这样的警示牌无疑只是“稻草人”。而从高新区城管局对投诉反应的态度来看,他们除了被动接受投诉才去处理之外,并没有主动去实施管理,甚至出于设备成本的考虑,更不轻易前往执法。
追根寻源来看,湿地公园成“菜园”,完全是“菜鸟管理”养成的结果,如果在没有形成“蔬菜基地”之前,相关部门对湿地公园有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对偶然出现的种菜行为出面劝阻,不但可以杜绝种菜源头,更不会出现跟风种植。事已至此,眼下最需要的统一铲除时间,要求菜地主人在规定时间内“一刀切”将所有蔬菜作物消除,还湿地以本来面目,再制定和落实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只要让种菜居民认识到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意义和其公共利益属性,相信绝大多数种菜居民会给予理解支持与配合,总之,只要管理不“菜鸟”,湿地公园就不会再成为“菜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