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6-06 10:05:06
△暖心司机自建微信群,随时更新公交车发车时间(资料图)
作者:罗志华
“曾师傅,麻烦你把我加到那个微信群里,以后看时刻表方便些。”6月1日,李大爷来到506路终点站,让正在休息的公交司机曾令书把他“拖”进一个微信群。大爷口中的微信群,是曾令书发起建立的“506路公交乘客公益群”。为了不让乘客在公交站台“傻等”,曾令书萌生了建立微信群的想法。之后,有热心乘客主动加入,承担起建群、加人这一重任。506路的固定客流数量大概有200人,目前这个微信群已有180人。(6月5日《成都晚报》)
由于车少路远,506路公交车出发和到站时间很不准确,想搭乘这趟车的市民有时不得不等候很长时间,正因如此,过去这条公交线路经常遭到市民的投诉。自从曾令书建了这个微信群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改变,这趟公交车什么时候发车,走到了哪里,都可以做到准确发布。由于这条线路的乘客很固定,只要加入了这个微信群,乘客就可以踩着时间等车,等候的时间大幅缩短。
可别小看了这次创新,它可是老百姓自己的“互联网 ”。
我们谈论“互联网 ”,习惯于把眼光盯着一些高大上的事,盯着企业或机构,很少会看得上来自民间的创新。譬如,同样是为了缩短乘客等候公交车的时间,公认的“互联网 ”模式,是开发相关手机软件,通过软件让乘客了解所乘公交车的动向和位置。应当承认,通过软件进行公交车信息发布,其优势不可替代,也将会成为“互联网 公交信息发布”的主要模式。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老百姓自创的微信公交发布也具有一些优势,且这些优势同样不可替代。
首先,它很实用。在微信群里进行公交信息发布,其针对性极强,且操作比手机软件容易得多,因此更为实用,更加便捷,即使不太懂手机操作的老年人,也可轻松获取相关公交信息。
其次,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公交车乘客是个临时的小集体,集体成员之间若能和睦相处,甚至成为熟人和朋友,无疑会增加这小集体的亲和力。此微信群就具备这样的功能,它将乘客变成了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的朋友,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乘车环境,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
这次创新是老百姓运用“互联网 ”的一个成功案例,它出自百姓之手,为百姓自己服务,虽不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也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却十分接地气,十分实惠。由此看来,“互联网 ”不仅需要高科技产品,也需要来自民间的“土特产”,应鼓励普通百姓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更多类似的“互联网 ”,贡献出基层民众的独特智慧。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