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8-25 09:22:08
作者:刘天放
一则“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微博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看后坐不住了,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在网络上吵了起来。该微博称:29岁的小钱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他读书就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省吃俭用很辛苦。小钱暑期早上帮父母扫马路,减轻他们劳累。(8月24日 大河客户端)
在媒体披露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后,对前去校园看望自己的亲爹亲妈竟在同学面前谎称“邻居”的当下,同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博士生小钱,非但不“嫌弃”当清洁工的妈妈,反而抽空帮她扫马路。有人为博士生点赞,称他是“中国好青年”,但也有人认为这很正常,其实不需要赞扬。更有人称,如果家境不好就应该体谅父母,不该读博,应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
为该博士生点赞也好,认为其行为正常也罢,两种观点似乎都站得住脚。但家境不好就不该读博吗?这就很值得商榷了。读博不仅要从摆脱“穷三代”或“农三代”的生计角度,即“划不划算”考虑,还要兼顾人生理想,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等。在一个越来越文明和包容的社会中,尊重每个人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当是所有人的共识。子女无法给父母选择职业,不管那职业在世俗眼中是贵是贱,都需平静于面对,且应怀有敬畏感。
劳动是光荣的,包括扫马路。而知识本身是冰冷、客观的,但拥有知识的人更应该具有一些情怀、一点温度,有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该有的一切,包括对别人的尊重,对劳动的敬畏。而对没有知识的人越尊重,越能体现出“书没白读”,这便是拥有知识之人当有的暖度、尊严、谦卑。
给29岁的博士生小钱戴上“中国好青年”的高帽,想必他无法受用。体谅自己的亲生父母恐怕某些低级动物都能做到,他仅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而已。也许,正因为孝老敬亲之风尚,被功利和金钱摧残后变得更珍贵了,人们才对小钱的一个正常行为所触动,甚至直戳心窝。如果一个人读了博士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那么无疑就变成了一个虚荣、傲慢、无知的忘本之徒。可惜,如今这类货色不是还没有绝迹吗?
是不是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本该这样:小钱就该安心读书,至于帮助当清洁工的妈妈扫马路,那并不是他该做的。可问题是,什么叫该做而什么又叫不该做?小钱可以选择帮妈妈扫马路,也可以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去做研究,甚至可以放松休息,毕竟,博士生也需要休息,身体是本钱。虽然他还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但他这个博士生非常“另类”,心里就是放不下扫马路的妈妈,就是想帮她一下,减轻她的劳累,这再正常不过。
可见,小钱受到赞美,正是因为如今孝老敬亲的孩子变少了,尤其是那些读了点书或有了一纸文凭的人,总是盲目自大,对亲人乃至他人的起码尊重变淡甚至消失了。这部分人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降低了,甚至低到触碰底线的程度。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掌握了多少知识就变得了不起,更要紧的是在获取知识后,是否还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具有一点对家庭和社会的担当,能守住人性的底线。要知道,人的品格与一个人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并非都成正比。我们钦佩有知识的鲁迅、闻一多,但鄙视同样有知识的汪精卫和陈公博。
人们常讽刺某些高文凭但缺乏俩你良知的人是“有知识没文化”,而小钱就恰是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青年,至少在孝老敬亲上。但过度拔高也看似不妥,因为这样的“中国好青年”肯定不止他一个。更需深思的是,人们对帮亲妈扫马路的博士生为何感到如此“稀奇”?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