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1-25 14:43:01
作者:王彬(媒体人)
历史英雄是我们国家的脊梁,是华夏的灵魂,是民族的风骨,更与当代国人的精神品格息息相关。其对国人不仅有一定的精神引领和规范作用,也孕育了相应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进而成为维系国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更支撑着民族自信与国家自强。
其现实重要性可见一斑,那对其的态度也只能是“敬畏”,要打心眼里去肯定,去维护,要在实践中去顺应精神主体,在爱国主义层面追求“知行合一”,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和退步,这是“最正解”。
可老有一些所谓“还原历史真实”的文章作品或者网络言论,肆意调侃、抹黑、诋毁与质疑英雄人物,如“加多宝侮辱邱少云恶意营销”,“狼牙山五壮士是逃兵”“邱少云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是杜撰的”“董存瑞炸药包上涂了胶水”以及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调侃英雄人物的“段子”等。
这股“诋毁”风时不时就会在网络上刮一阵,混淆视听,起着负面的滋养作用,一定程度侵扰了网友们的心灵。这种网络文化现象本身的存在就是可笑的,其背后也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歪曲真实的历史,缺乏严肃性和认真态度,更没有理性客观的“唯物”审视,在随意中迷失本心。
具体来分析其的恶意,往小了说,这是对历史英雄名誉权的侵犯,让英雄形象模糊化,更是对历史本身的现实解构;往大了说,这是对我们民族风骨的污名化,是对我们民族底色的抹黑,更是对我们爱国主义精神和那一份崇高敬意的消解,对国人爱国底线的践踏。
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诋毁历史英雄,也是在诋毁自己,玩弄自己。更容易在“欢声笑语”的误区中,不知不觉没了纯粹的色彩,进而失去自己的灵魂,失去自己一些真实而实际的拥有。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不容半点分离,一旦有失,便在精神层面没了容身之地,在现实层面也会屡屡碰壁。这里面隐含着革命历史人物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也延伸出了其与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深层次联系。
我们还要明晰,这些事件绝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纯粹的说说而已,其已经成为了一种畸形的“亚文化”现象。其不仅是在颠覆传统,也是在撕裂传统,造成了一种精神贫困状态,进而误导未来,使得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低迷,甚至陷入偏执一面。这与我们正常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价值倾向,确实是背道而驰的。那带有批判性的审视,以严肃的手段弥合裂痕,便是“箭在弦上”。
还有,其之所以能泛滥起来,并反复兴起,还在于“历史虚无主义”搭上了“过度娱乐化”的顺风车。后者也为前者蒙上了一层面纱,让虚无在娱乐的现实中肆意涌动,既麻痹了公众,又让精神上的戏谑往社会纵深地带发展。再加上商业化的驱使,利益的侵染让“娱乐”本身变得更加飘忽不定,难以把控。
去年,电影《二十二》的表情包事件也是如此,在利益与娱乐的肆意交织中,把“玷污历史”演绎到了极致。其实,娱乐化本身可以有,利益也可以参与,但得分对象,分情况,把握好尺度,而尊重和敬畏历史无疑是一个重要前提。那把娱乐之手伸向历史英雄的现象,显然就是“越界”之举,既加大了“精神虚无”的砝码,也将个体和社会的感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透支。这样看,“过度娱乐化”也是需要矫正的对象,在拒绝盲目消费历史人物中,把相对应社会情绪和精神状态拉回正轨。
为了不让这种现象继续侵染我们的价值和灵魂,消解我们的精神,我们需要做的唯有警惕,唯有对抗,在排斥中表明坚定态度,把消解的力量对向这股不正之风,进而倒逼相应生态的净化,让“敬畏”归位。这绝对不是“玻璃心”,毕竟其确实关系到了不容践踏的原则问题。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只有拿出“民族风骨不容半点污名化”的气势和行动,让道德与法律真正亮剑,才是真正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对要时代传递的民族精神负责。
人不能忘本,不能失掉初心,更不能被肆意摆布,而人的精神核心也不能被任意扭曲。我们要记住,历史不是拿来消费和玩弄的,而是要拿来警示和尊重的。我们要用真心与真情感受历史英雄的绝代风华和伟大人格,并给予其最好回馈,以此真正守护我们的民族自信,捍卫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乐章在新时代回响。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