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1-02 13:46:01
作者:舒圣祥
在久被诟病的“论文经济”视野之外,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争相买图书专著“挂名”的风气逐渐兴盛。围绕着图书专著的“挂名”,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到代购代销,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主编、编者或专著作者署名,可在网店公开买卖,不用写一个字,就能当“主编”,甚至出“专著”。(1月2日《北京青年报》)
职称评定过程中,论文造假、腐败寻租等丑恶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原因在于,评上某某职称,对于当事人利益重大,工资待遇不一样,退休金也不一样,好处是终身制的。同样一个教授,职务是你教什么水平的学生,职称是你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诸如报社、电视台等文化单位,还有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凡是公款开工资的,都十分重视职称,哪怕所评职称跟实际工作八竿子打不着。
没有职称,别说晋升无望,就连工作都不一定能保住,工资待遇和退休金活该比别人低。正因职称如此重要,所以要买通杂志,买通鉴定委员会,买通职称评定委员会,从论文到证书,从专著到最后投票,要的都是数量,无关质量。既然论文可以公开买卖,专著和主编在网上公开售卖,无非是这条灰色利益链的延伸而已。总的原则只有一个,职称评定标准需要什么,造假市场就提供什么。
从投资角度看,花这点钱买个“主编席位”,糊弄过去评上职称,一年就能挣回来,还终身受益,可谓无比划算。整个利益链条上的人,从鉴定委员会到评定委员会,也都心知肚明。比如,某一本省级地方教材,先后出过多个版本,但每一个版本都挂着不同的副主编名字,原来,很多地方院校的老师,都用这本教材来评职称。职称评定居然荒诞若此,那些跟被评者不在一个专业的专家,大概本来就只凭个人好恶和拍马屁在评审吧?
职称制度的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什么秘密,也不能说相关部门不重视。事实上,这些年,职称制度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先是跟外语和计算机脱钩,不再做统一要求,后来又下放评审权,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去年初又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
可是,只要职称评定不是纯粹靠脸熟靠关系说话,总还得“唯”点什么,总还得有量化要求。挂名主编的泛滥,只是其中冰山一角而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职称评定不仅必然滋生腐败乱象与疯狂造假,事实上还会阻碍学术和科研发展。没水平的人容易在职称评定中混过去,本身就对高水平的人不公平,如果后者还不想同流合污,则必定成为职称评定中的失意者。
大家都不把心思放在工作本身,都去炮制垃圾论文混职称,投机者大获其利,这样的职称制度还有无存在必要,是值得反思的。既然职称制度改革,改来改去还是老样子,那么,是否到了应该取消职称制度的时候?那些早就不谈职称的领域,并没有因此出现任何问题。反倒是,脱离实际工作,仅以职称来定工资待遇,既不公平合理也无任何必要。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