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2-24 14:19:12
作者:刘天放
圣诞节又快到了,像往年一样,有圣诞传统国家的人们早就开始为这一年一度最大节日兴奋地忙碌着。而在我国这个“非圣诞国”,除了商家们为获利把圣诞节炒得热热闹闹外,部分国人也开始像模像样地过起圣诞节来。不少人担心,“洋节”冲击传统节日,会使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每当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这类“洋节”临近,无论是国内商家还是部分国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商家装饰门面,增添情调,打折促销;部分国人欣然采购礼物、食品,准备搞一场大联欢。表面上看,“洋节”大有超越甚至取代传统节日的迹象。然而,所谓“洋节”带来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其实没那么严重。称“洋节”来势凶猛,那不是文化眼光,而是商业眼光,。
一些传统节日有式微的迹象,洋节反而大行其道,但要说“洋节”有可能取代传统节日,根本站不住脚。以宗教为根基的圣诞节,有基督教这个最大背景做支撑,活动内容也全部围绕“宗教”主题展开:耶稣、上帝、圣母、三位智者、伯利恒、圣诞老人、圣诞树、雪橇、火鸡、驯鹿、蛋奶酒、教堂、火炉、袜子、圣歌……而部分国人过圣诞节却是:吃红烧肉、啃猪蹄儿、打麻将、斗地主、看小品、听民歌、敲锣打鼓……与圣诞节八竿子都打不着,无根的节日就是过得表面热闹。
在“洋为中用”上,国人很有本领,能借助任何机会把洋节过出“中国特色”,即一场又一场富有中国特色的大联欢、大聚会、嘉年华。国人过“洋节”,除了图新鲜、赶时髦,商业助推也是主因。“洋节”受部分国人推崇,其实多是商业炒作的结果。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过洋节多是追求时尚,而对商家来说,是为了商业利益。有人把中国的圣诞节比喻为“商家促销大会”“大学生约会时刻”“小白领找乐子之时”,虽然听着尖刻,却也无法否认。
部分国人对“洋节”热衷,却对传统节日淡漠,并非是民族文化的真正衰落。与其担心传统节日被超越,还不如检讨一下我们在自己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上是不是都做得很到位。坚守传统节日确实重要,却也无意中设置了一种逻辑陷阱,即传统文化与域外文化格格不入,这种看法显然不正确。
中国节与“洋节”绝非“死对头”,中西文化的适当融合,表明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在向前推进。一个节日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都有自己的根基和土壤。因此,对部分国人过“洋节”不妨再淡定一点,多一些文化自信。
就拿春节来说,它依然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别看有些国人很喜欢过“洋节”,可春节临近,有几个不回家过年,延续阖家团圆的传统风俗?所以,过“洋节”谈不上崇洋媚外,也谈不上数典忘祖,谁愿意过就随他去。“洋节”在中国没有根,中国节才有。传统节日被“洋节”冲击不必过度解读。虽然来中国的“洋节”看起来“洋气”,却也深深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没有根基和土壤的节日终成不了大气候。单从这一点来看,认为“洋节”会取代传统节日的想法就有些忧虑过度。
当然,盲目过洋节不值得推崇,还是应该提倡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只是,别过分解读“洋节”带来的冲击。如果部分国人愿意过“洋节”,就让他们过,反正也是跟着瞎起哄,因为“洋节”在中国没根基、没土壤,就把它当成一次“大联欢”。有人想热闹、折腾,就随他们去好了。对此,就该以包容心态看待部分国人过“洋节”,既需要适当引导,却也不必过度担忧。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