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3-21 11:10:03
作者:朱永华
如果黄晓斌没有去卖面包,他现在可能已经结束留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医学研究者。很遗憾,没有这种“如果”,他现在是两家面包店的老板。为了这个有着医学硕士学位的面包店老板,网络上吵成了一片,有人支持黄晓斌坚持自己的梦想,有人斥责他浪费了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3月20日《杭州日报》)
选择了医学专业,辛辛苦苦上到了硕士毕业,原本可以毫不费力成为一位体面稳定且收入也不算低的医学研究或医务工作者,但偏偏“一夜之间”改变了主意,居然迷上了面包制作。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不仅显得太草率和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辜负了父母期望和这些年教育投入。
无论哪位做父母的恐怕都会对这样的子女感到“失望”且难以承受。这也难怪很多网友会为此“吵翻”,毕竟医学硕士与面包制作不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关系不大,国家和高校投入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和经费,最后培养的医学硕士却去做了“面包个体户户”,无论怎么来衡量,委实是一种“浪费”。
但是,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对医学硕士的这项选择进行道德评判甚至谴责,“浪费教育资源和经费”的板子更不应只打在黄晓斌头上。事实上,不仅很多大学生在当初选择专业时无法做到“我的未来我做主”,只能尊重与服从父母甚至学校老师的选择和安排,选择专业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来更容易就业,基本不会去考虑到子女的兴趣和专业喜好,就如黄晓斌这样,他原本并不喜欢医学研究,之所以选择这项专业并且读到硕士,完全就是基于对父母尊重与服从,当读到硕士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能够自我做出决定之后,这才“弃医从面”。
而现实中很多研究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他们选择考研、读硕、读博的目的,既非出于专业兴趣更并为了专业研究,而是为了更容易就业和拿到“高薪”,当“唯文凭是举”在现实中还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很多考生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专业兴趣而去违心选择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专业。
由此而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显然不能只算在“半途而废”的学子头上,应当从教育机制的科学性上寻找原因,当高等教育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尤其是当个人兴趣不能与专业实现对接,且不能成为专业学习的“助推动力”时,最终浪费的不只是庞大的教育投入,更是多重资源的无效发挥。
在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在儿女身上倾注“血本”予以培养的过程中,却又不由自主的都希望儿女能按照自己划定的“轨迹”走下去,甚至会用“兴趣爱好不能当饭吃”来“教育”儿女的叛逆。实际上,黄晓斌读到硕士后才按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这也不是他的错,如果黄晓斌当初以634分的成绩考入浙大之后,在专业选择上,父母和学校老师能够充分尊重黄晓斌的兴趣爱好,让其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今天恐怕又是一种结果。
其实,兴趣也是“生产力”,对于成年人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大学生,对某种专业产生兴趣,不只是肯于专研,能激发无穷的学习动力,对资源的投入往往也是事半功倍,特别是在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发明创造和各种创新,几乎都源自于兴趣的职业转化,也正是因为黄晓斌对面包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让他在短短的时间里,把面包制作的有模有样,谁又能排除他将来不会成为市场上的“面包大王”呢?
人在孩提阶段,父母既是法定监护人,也是负责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老师,但在成年之后,正如黄晓斌所言,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全有能力权利来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人生轨迹,父母不应当再用自己的意志来划出子女的“成长路线”,而国家教育部门尤其是高校,更应当采取更科学的教育设计让每一位学生“爱有所学”且精在其中,乐在其中。是如此,不仅学生个个是人才,其聪明才智更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对新时代的创新创造和经济更稳健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