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4-12 10:54:04
作者:刘天放
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而近年来被大家逐渐熟知的“公众考古”也正在发生变化。记者观察到,“公众考古”正从向社会推广、普及考古理念,转变为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之中。(4月11日 中国新闻网)
从“高冷”走向大众,考古正褪去昔日神秘面纱,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没有使文明中断的国度,有着众多历史遗迹需要挖掘。
如果把考古研究获得的历史知识引申为书籍;或用挖掘的史料阐明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从而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意义重大。
而考古走进大众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喜爱,首先是重视的结果。近年来,国内的不少考古项目都愈发呈现“公众考古”的趋势,即让更多人参与。考古工作者也不再显得那么神秘,主动给公众提供了解考、参与考古的机会。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了首届公众考古论坛,为考古学者与考古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也为公众考古事业的推动做出表率。
此后,2015年圆明园内的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正式面向社会开放。考古现场,四周没有封闭围挡,仅设立简单隔离标志,民众可近距离目睹考古发掘全过程。2016年,吉林省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辽、金、元为主要时期的考古发掘现场……而对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更是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这使考古更接近大众,又提高了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就像记者发现的那样,不少考古项目都颇有对公众传播的“亮点”。如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项目用“此次发现了‘一个1.9米的成年男性’”为切入点,吸引公众去深入了解该遗址。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项目与《水浒传》中的上清宫进行捆绑式传播,借助名著的力量进行宣传。在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项目的传播中,考古中发现的“‘剁手’葬俗”成为传播亮点。而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几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在考古过程中还招募了社会成员体验发掘,这也让该项目的社会关注度得以提升。
然而,对考古中出现的有人盲目跟风现象,也需要引起注意。应该承认,很多人对考古感兴趣是怀有敬畏之心,想在考古的发掘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化作民族复兴的动力。不过,另外一些人关注考古,并非对“考古”这门学问感兴趣,而是受历史影视剧的影响,对考古后发现的历史故事,或是对挖掘出的文物是否值钱感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影视剧中的那些场景和叙事,比如《鬼吹灯》、《盗墓笔记》。不相信绝大多数人整天拿着手机忙于刷微信、朋友圈,或买买买,或沉迷于游戏、段子、网络剧的人,对生涩难懂的考古会有多大兴趣。即使有点兴趣,恐怕也仅是对某些考古热点的偏爱,或是对古装影视剧中的八卦,以及挖掘出的“宝贝”是否值钱更上心吧?
可见,对公众关注考古,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把考古的意义和作用告诉公众,把考古促进历史研究的进步,使一个民族的历史变得更透明,了解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和文化,启迪现实社会,为后人提供祖先生活的讯息,丰富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忆等告诉大家,而不是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以功利心态看待考古。由此,在考古逐渐走向大众、由“高冷”变成“低暖”的当下,公众应该对考古多点敬畏少些功利,这对更好地发挥考古启迪现实的作用,无疑大有裨益。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