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5-17 10:12:05
作者:刘天放
近年,各地“抢人大战”持续升级,一股渴望人才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且态势喜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是重中之重,已成为所有城市的共识。于是,各地的“抢人大战”一浪高过一浪。
有些城市用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当招牌,有的以奖金、户口吸引人才,而有的则打感情牌、地域牌、人居牌。一些中小城市甚至设立“零门槛”,只要是中专学历就可落户;财大气粗的城市甚至投入几十亿上百亿吸引人才。总之,各地不断抛出的“橄榄枝”五花八门,大招儿用尽。
不过,人才大战中也出现了一些理性声音,如“抢人”不是为了“抢”而“抢”,关键在于用人、留人。能否有效用人,才是“抢人”的关键。如果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因人施策用好人才,一时“抢”到“碗”里的人才,“却无法留住人才,也会出现煮熟的鸭子飞了的尴尬。告别闹剧带来的“人财两空”,“抢人”应提前做足的功课就不能有丝毫懈怠和漫不经心,等等。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甚至突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当不受年龄、性别等制约,既是对其目前的教育程度、实际贡献的评价,也是对其未来前景、技能水平远景的总体评估。
人才分为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等。既然人才有多种类型,就不一定非要突出学历,这不是不重视学历,而是应该把学历与能力兼顾。如果城市缺乏技工,即“工匠”甚至“大国工匠”,那学历上的“一刀切”是不是把更多的技工挡在了引进人才的大门外?而工匠恰恰大都没有本科学历。
遗憾的是,纵观各地“人才大战”或“抢人大战”,没有几座城市把技工纳入人才引进范围,至于待遇,比高学历的人更是差多了。正像人才有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那样,人才绝非都是科研人员,也包括技能型和创业型,而技工,正是各地都紧缺的“人才”。
我国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缺乏。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如果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没有技术出众的技工肯定不行。高水平技术工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再次点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去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健儿摘金夺银,回国后受到表彰,也备受热捧。虽然年初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但从目前看,尊重技工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而从各地“抢人大战”可以看到,重学历、轻能力,也轻技能还很严重。因此,抢人才重学历,遗忘“工匠”实属可惜。城市中当然少不了研究型人才,但绝不能忽视“工匠”。如果把技工或高级技工也纳入引才范围,并与其他类人才一样享受不是同等却也是良好待遇,这座城市肯定是在诚心诚意谋发展,而不是靠有学历之人堆砌漂亮的数据。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