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5-22 14:40:05
作者:堂吉伟德
近日,随着多家国有银行宣称回归校园贷款业务,这个被“裸条”、高利贷等“玩坏”的行业,看似又回归了正常。对于银行进入校园贷市场,业界看法不一。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年银行业也曾以信用卡的形式进军校园,但最终由于部分学生负债过重出现恶性事件,而被银监会叫停。(5月22日《北京晨报》)
校园贷之患,让众多大学生深陷其中而无以自拔。依托于校园贷的诈骗者,构制了一个个迷人的“馅饼”,结果却将之整成了伤天害命的陷阱。除了裸贷所带来的骗财骗色,还有大学生无力偿还而选择了自杀……已成为伤害群体利益,危及社会安全和扰乱社会和谐的毒瘤。在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控措施难以到位,校园贷野蛮生长和恶性发展的态势下,渠道的替代则异常重要。
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如果供给的渠道不正规,则必然乱象横生。在网络治理还不成熟,监管手段和技术还难以到位,乱象打击还存在着众多漏洞的态势下,若是没有“正规军”的参与和介入,以起到供给主体者的作用,仅靠事后的治理或者事前的提醒,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校园贷的需求侧,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在作祟,但绝大多数人的贷款需求,则有其无以忽视的合理性。不能因为存在还贷难的风险,就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
作为信贷最大提供者的银行的隐身,才给了众多非法信贷者以生存机会。就如同银行贷款资金流向单一,“贷款难”的整体状况无以缓解,民间非法集资的问题就会异常严重。即便有各种群发性和系统性的风险,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不过在强烈的资金需求下,民间借贷和集资始终打而不绝、治而无果,反倒是不断反弹和扩容。假若正规的银行借贷门槛不必太高,信贷供给相对容易,有了“正规军”的规范式介入,民间高利贷又何来的生存空间?
如果不是出于无奈,或者是受到蛊惑,女大学生们自然不会把自己当抵押物,并饱受各种非法催债的困扰。大学生作为具有民事能力的消费群体,其具有获得小额信贷的资格,虽然其中绝大多数还属于纯消费者,在偿还债务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不过,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做好风险层面的防控,校园贷还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既然“非正规军”都能做到并做好,管理更规范、程序更严谨的银行系统,同样也通过自己的规范化运作,把这一块蛋糕给好好分下来。
有了当年信用卡导致的负债过多等恶性事件,监管方面基于风险的需要而采取了叫停。校园贷的迟迟难以进入,跟风险防控用意密切相关。大学生负债过多造成失信,一方面是信用体系不成熟和不完善,还未能发挥基础性和支配性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信贷机构未能做到规范化操作,为了盈利而放弃了自身责任。大学生作为消费者,有获得与其他人同等的信贷权利。若因惧于较高风险而禁止放贷,无疑于因噎废食。既无以实现社会的诚信化,也无法形成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校园贷“正规军”入场释放保护善意。有了国有银行的全面介入和参与,学生小额信贷则有了基础性保障和渠道性实现。没有了不确定性的困扰,学生群体的基本权利则会获得免受伤害的保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