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09-09 08:54:09
余松烈被授予“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资料图)
作者:刘天放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追授余松烈同志“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9月8日19:30,“齐鲁时代楷模发布厅”通过山东电视公共频道进行发布。(专题报道:)
余松烈院士的先进事迹为何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为何他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深切哀悼?那是因为他心系祖国和人民,一生都在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成为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他扎根齐鲁大地,严谨治学、传道授业,用毕生的精力浇灌着这片热土,荣获“农民科学家”的称号。他“一生情系麦浪,半生心血满粮仓”,无论是麦田里的艰辛,还是实验室中的苦干,抑或是讲台上的耕耘,都令人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这样的人怎么不令人敬仰?又怎能不被深深感动?
这位习惯于“走在田间的院士”还是教育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他之所以成为“齐鲁时代楷模”,就是他一辈子信仰坚定,对党和人民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未变。他深入实践,向农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小麦增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余院士的人生,是“大爱化作田间行”的一生。他淡泊名利,辛勤无悔地耕耘在科研前沿,求真创新,对小麦栽培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据悉,余院士研创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惠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山西等地累积3亿多亩麦田,增产小麦260多亿斤。他在滕州,也就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紧张、最兴奋也是最有收获的时期”里,他始终跟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丘陵、涝洼和平原。在农闲时间,他还为当地干部技术人员讲小麦课,到各公社、大队进行技术指导,为当地培养了农业技术人才。3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传播农业技术,指导小麦生产,把良种良法亲自送到农民手中……
就是这样一位“无高学历、无留洋经历”的科学家,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不断钻研,学以致用,刻苦、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农民的奖章是无上荣誉”——这是余院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他常年扎根基层,与土地、农民打交道,才使他在小麦研究中成就斐然。我们学习余院士,就是要学习他对事业的执着、对人民的挚爱、对国家的忠诚。学习余院士,就是要学习他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能把“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学习余院士,就是要学习他艰苦朴素,知难而进,兢兢业业的探索精神……
是的,“时代楷模”的身上总有一些精神,他们都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心。战争年代,他们爱国抗敌,英勇不屈;和平年代,他们爱岗敬业,恪守职责,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而余松烈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时代楷模”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尊崇的“楷模”。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楷模;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对“时代楷模”心怀敬畏。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唱响时代楷模的赞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余松烈院士就是这样的时代楷模。
余松烈院士走了,让我们追忆他、礼敬他。欣慰的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还在:一片片高产麦田、传道授业的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而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见贤思齐,踏着余院士的足迹继续前行。余院士是一个楷模、一位先锋、一面旗帜。一个楷模就是一个标尺,一位先锋就是一座丰碑,一面旗帜就是一片天空;他的宝贵遗产有待我们不断去发掘和总结。让我们见贤思齐,也让我们奋发有为,永远弘扬余院士的精神,让他的“半世辛劳付热土,一生情怀系麦浪”之风骨,永留齐鲁大地和华夏沃土!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