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09-09 14:42:09
作者:安子州
8日晚,“齐鲁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在济南举行。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院士被授予“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发布仪式现场,余松烈院士在滕州举办过的“五七农大小麦”班学员刘希运,回忆了自己和余松烈相处12年的点点滴滴。(9月8日)
余松烈,东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他从28岁来到山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用67年、跨越一个甲子,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用一生守望麦田,只为小麦高产。即便是在生命中的最后6年,这位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把仅存的精力留给了麦田,直到生命的最后。余松烈去世后被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大学毕业以后,他先后在福建省立农学院、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助教,福建省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上海南通学院农科任讲师。一个原本可与书香为伴、岁月静好的大学教授,完全可以在城市里舒适地工作和生活,何以一生扎根山区,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是什么力量让他从事农业科研60余年仍不改初心?余松烈为我们标注出忠诚、为民、实干的精神坐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风与精神。
我们应学习他践行宗旨、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和农民朋友们一起吃咸菜、喝地瓜稀饭、干农活,被亲切称为“老大哥。1974年至1978,他走遍滕县的丘陵、涝洼和平原,逐步做到对滕县的小麦生产心中有数。他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几乎跑遍了山东省所有的丰产县,并到河北、河南两省进行宣传普及。在这段时间内,根据不完全记载,他共讲课和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听众包括各级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10万余人次。
我们应学习他科学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作风。他一向注重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自己著书立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教材、讲义、专著、论文,有人请他修改稿件,他总是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审改......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余松烈始终坚持和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既要理论研究的创新,站在学科前沿,又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术理念;他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重视实践,用实干谱写了一曲解决生产问题的敬业奉献之歌。
我们应学习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虽已是古稀之年,面对小麦精播技术进入瓶颈期、产量停滞不前的局面,余松烈又扎进了麦田,在“宽幅精播”的技术理论支撑下,他提出了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并在他的弟子王振林带领的团队公关下实现。虽然余松烈今年4月份永远离别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小麦事业,但他毕生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精神像金子一样发光,正余松烈在生前的采访中说 “我今年已经76岁了,但我还要努力工作,为我们国家、为小麦科技事业、为我们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今天,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中,我们需要更多“麦田里走出的科学家”、需要更多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老大哥”。学习时代楷模,就是要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爱岗敬业,用出色的工作业绩展现良好品德,用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