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10-12 09:24:10
福州百辆“公务的士”被取消(资料图)
作者:朱永华
记者今天从多个渠道了解到,此前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福州“公务的士”目前已暂停营运。福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处一名林姓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公务的士”其实是福州公交出租车公司自己冠名,事先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批准。福州市发改委车改办也证实,“公务的士”是企业自身设计的方案,完全属于市场行为,政府没有参与。对于“公务的士”,福州市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投入与补贴,也没有签署任何合作协议。(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看来,不久前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争议的福州“公务的士”,原来只是当地公交出租车企业的一项营销“噱头”,不但没有经过当地政府的批准与认可,与政府不存在任何关系,反而让政府为企业背了“黑锅”。但仔细想一想,却又觉得不是这么单纯。按说,在对公车“断腕改革”,大部分公车都已经封存的大背景下,推出“公务的士”应当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企业采用这种方式营销,应当会立即引起当地政府的警觉甚至阻止,但颇让人费解的是,企业的这种行为在经过媒体报道并引发社会关注和争议之初,当地政府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解释,“公务的士”不仅如约推出,且阵势强大,并再次吸引了社会目光。而在“昙花一现”之后,“公务的士”暂停,相关部门这才忙不迭的撇清关系,其中是否存在难以言说的隐忧?
确实,这次公车改革方案的大力度实施,不仅强烈触动了公职人员乃至领导干部的“奶酪”,也让民众有一种“扬眉吐气”的畅快和认同,习惯了“出门上车”的某些公务人员和领导官员自然会感到极不适应,既然公车改革势不可挡,自然更希望有“变通”的改革方式再次回到“公车时代”,而公交出租公司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推出“公务的士”,不但正迎合了这种心理,各项优惠价格与结算方式更为避嫌和公款消费实现了“无缝对接”,这也难怪有媒体评论把“公务的士”视为“媚权”的产物。如果当地政府官员普遍在内心深处支持公车改革,心甘情愿与普通民众一道或自驾或公交,面对这样变相公车出炉,即使没有媒体公开报道,势必也会果敢的站出来予以反对甚至斥责,何至于开始不表态事后忙撇清?如果不是被公开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公务的士”或让某些官员“偷着乐”也未可知。
另外,“公务的士”即便完全是企业营销行为,但作为企业把营销噱头冠以“公务”二字,不但让政府为其营销行为“背黑锅”,也明显涉嫌违法违规,他与早已被明令禁止的“xx专用酒”“xx专用烟”等如出一辙,当地政府不仅应明确阻止,更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处罚,但事实上面对如潮的质疑舆情,当地政府似乎并不太着急,大有“走走看”的意味,不但“默许”公务的士的顺利开张,也不排除还有人尝了鲜。但显而易见的是,“公务的士”在摸准某种心态甚至在找对“市场”的同时,却犯了形势判断上的致命错误,看似迎合某种心态的“公务的士”却没有预想的那样受到公务员的青睐,这恐怕也是“公务的士”草草收场的最重要原因。
从“公务的士”闹剧式的过程和当地政府对其暧昧态度中就不难看出,尽管大刀阔斧的公车改革已经实施并取得成效,但某些公务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对公车滥用的那种迷恋心态并没有完全消除,甚至还存在某种变通心理,这也意味着外科手术式的公车改革在切除病灶的同时,还需要时间和“药物治疗”来彻底戒除心理上的特权依恋。“公务的士”并非完全是企业营销噱头,它是公车改革引发公务员群体心理阵痛的反应,尽管问题出在福州,但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地方虽然没有“公务的士”的出现,然顶格甚至超标准的公车补贴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公务的士”?公车改革不易,破除公车心理依赖更难,唯有坚持不懈才不畏任重而道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