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12-16 08:52:12
作者: 北 方
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上大一的19岁女孩陈梦雪,在学校门口上了一辆车后便失联了。13日下午,女孩的尸体在学校附近树林里被发现,警方初步判定其系服药自杀。12月14日凌晨,德州学院化学系一大三女生从宿舍楼六楼跳下身亡,早晨7时许被保洁人员发现,并随后报警。短短两天内,传出两名女大学生自杀的消息。(12月15日《齐鲁晚报》)
短短三天时间,两名女大学生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这两起自杀事件,有很大的巧合因素。但其又带给我们一个共同的疑问:20岁左右的青春年华,人生还没有真正开始,为何却选择了走极端?显然,自杀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因此,两名自杀的女孩,其自身抗挫折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心理素质、生命意识等,明显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但自杀明显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其与自杀者所处的环境,所在的社会,所面对的人际关系、生活压力等都直接相关。比如与同学有矛盾,考研压力大等等。
那么置于环境影响、社会问题等角度来看,女大学生的自杀,本身就是一记警钟。比如,于社会整体环境而言,我们缺少对生命的尊重。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消极情绪与群体暴力。有人流露出自杀意识与倾向,劝解者没几人,多数都是起哄的。这种冷漠明显已经成为一种不见血的杀人工具!
而具体到校园中,如今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明显也比较淡漠。在德州学院这名女生自杀前,以及自杀时,宿舍里事实上有很多人曾听到动静,但都没有足够重视。以致于,事后不少同学表示:“现在想想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应该出去劝一劝。”
当然,相比于同学间的关爱与劝解,学校、学生会等管理主体或组织,明显更加有责任及时发现学生情绪与精神问题,然后及时给予相应的劝解与开导,特别是心理干预等。因为事实上每一个人在自杀之前,都会表现出相应的消极厌世的情绪,然后会有选择的纠结,是生,还是死,往往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这时候,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与引导,就成为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
但遗憾的是,当下很多学校,包括大学,几乎都没有心理干预机制,甚至没有心理咨询室等必要的机构设置,或者虽然有设置,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出现压力大、负面情绪等时,无法及时获得外界帮助,最后因为无法自我宣泄与排解,从而走上轻生等极端之路。三天俩女大学生自杀,这是悲剧,但更是警钟,特别是,其是对学校等相关管理者需要加强精神疏导工作,补课心理干预“短板”等的一个警示。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