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新闻后动辄出现上千条跟帖,当140字的微博每每被转发过万,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点击、围观还是发言,每种网络行为背后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态。无论是贬义较浓的偏激、非理性,还是稍显中性的焦虑、不成熟,种种概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存在,都难免肤浅。
在很大程度上,网络心态是现实心态的蔓延、集中、放大的呈现。无论是聚集、放大还是畸变,网络心态的主体都是网民。电脑也好、手机也罢,每一个网络终端的屏幕后面,都不是虚拟世界中的电子信息,而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虚拟的符号是现实的载体,网络心态也正是成千上万网络使用者的心态。那些分散在现实中的情绪,通过留言、评论、转发等在网络中留下痕迹、慢慢积聚成“情绪潮流”。这样的情绪潮流,如同蚌中之珠,总是附着在那些异常的、极端的点上,使得网络中“沉默的螺旋”更为巨大。而同时,网络压平了时间和空间,让情绪潮流快速爆发、范围扩大。正因此,网络心态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甚至网民自己也难免受这样的成见影响。有一项关于中国网民心态成熟度的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认为网民心态“不太成熟”。
虽然也有“贾君鹏事件”这样发端于网络也终止于网络的事件,但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网络心态源于事件现实的激发,映照着可感可触可闻可见的社会现实。对李刚之子李启铭、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种种冷嘲热讽之后,是社会板结、阶层固化的焦虑;晒工资、晒福利、晒消费……晒出的是对物价高企、生活不易的艰辛;而网上层出不穷的段子,正与前网络时代口耳相传的种种民谣类似,折射出现实的逻辑。也正因此,网络心态往往呈现出一种“否定的逻辑”。面对现实中的“蚁族”“蜗居”,面对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面对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无法找到现实的认同,就只能从“反对”中去寻找。说到底,否定总是比建构容易。
虽然是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为载体,但网络心态却有着巨大的现实力量。从“全民打虎”的华南虎事件肇始,到因天价烟而倒掉的周久耕,再到郭美美激起的慈善风波,虚拟世界的现实心态,早已经冲出网络,持续改变着现实。从中东北非事件中推特网的影响力,到英国街头骚乱时脸谱网的催化力,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网络都传递着它心态的强力波动。
转发、评论成为一个又一个公共事件发展的“推手”,“围观”成为一种改变社会生态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管理者理应重视网络心态,因为这就是现实的虚拟载体。诸多事例早已说明,只有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才能理顺网络的情绪。当焦虑感蔓延、不信任滋长,当偏激的叫骂战胜理性的碰撞,“堵”和“疏”都只是权宜之计。“清如许”的荷花,需要的是源头活水的滋养。另一方面,作为网络心态的形塑者,网友们也同样需要成熟起来。认识到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网民同样是公民。以理性、建设性的心态,促成网络乃至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样是每个网民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中国在新一个五年发展段中提出的心理坐标。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社会心态,必然包含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网络心态。当网络心态与社会心态的边界渐渐模糊,社会管理者理应更切实地了解网络、更开放地对待网络,理应看到深刻而复杂的网络心态背后,那已然存在、从未消退的真实。(金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