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8-08-01 17:20:08
一直以来,社会对于铁路工人的认知,不少人还处于“油腻腻、脏兮兮”的纯劳力阶段,殊不知,随着科技进步,铁路线路养护和设备维修中,科技含量已越来越高。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只有初中文化的铁路电工郭晋龙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这个30年前还因修不好设备被车间主任踢屁股的年轻电工,在30年后实现了人生飞跃,而他也成为首个荣膺该奖的铁路工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凭借着一股肯钻研的韧劲,郭晋龙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俗的业绩,他研发的项目有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多项技术在国内10余家企业的30多条生产线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他常说,“好工人就应该像淬火轨,耐磨,坚硬。”他如此说,也如此做,30年如一日,他把自己锻成了一块“好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拥有知识和技能,工人才会更有力量。日常生活中,嘲笑“普通工人不会有大出息,也搞不出什么创新”的人不在少数,但一个个获奖的一线工人用行动捍卫了这份尊严。创新不问出身,只青睐于在岗位上如琢如磨之人。
如今,有更多如郭晋龙一样的一线工人走上了创新之路。面对工作,他们投入热情与思考,融合经验与创造,从一线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真知。
身处生产一线的人,往往最清楚生产效率哪里薄弱,哪里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需求决定了创新方向,而价值认同决定了这份创新力的持久性。当高生产效率的需求推动技术上的创新思考,就必须要解决困扰他们实现个人突破的壁垒,比如技能素质、社会的价值认同等,继而激发恒久的创新热情。
所以,当你以赤诚之心凝视工作,便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一言以蔽之,不当“看客”当“创客”,“小角色”才会有大舞台。
一线技术工人通过岗位创新登上国家科技奖的最高领奖台是大喜事,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事例激励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实现。
生产一线往往是创新的温床,来自生产一线的创新精神值得鼓励,以及需要制度性的扶持。譬如职称考核,应该专业技术水平得到直接的、准确的反映,而不必拘泥于各种发表论文等较为单一的要求。企业可以建立良性的制度,极大程度地激励一线人员的创新动力,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拓宽他们的晋升空间。(陆玄同)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