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2-24 10:18:02
作者:刘天放
近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的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医学院”申请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的消息,引起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校友们的疑虑,并由此展开了一场“齐鲁”之争。(2月23日《工人日报》)
近些年,大学更名来势凶猛,山东的这两所医学高校的校名之争,仅是众多争论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件罢了。近两年前,发生在四川的两所医学院的校名之争,更是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惊动了教育部。当年,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导致了四川大学向教育部发函抗议事件。长达半年的校名之争后,2016年1月,“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再看“齐鲁”之争。资料显示,齐鲁医学的历史源头是1864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齐鲁医学品牌源自1917年正式建校的齐鲁大学医科。20世纪30年代是齐鲁大学医科的繁盛时期,并成为“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四大医学教育品牌之一。经过多年发展,18年前该校成为山东大学的一部分。去年,正值“齐鲁医学”100周年,为加强对“齐鲁医学”品牌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更名“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而泰山医学院仅在上世纪70年代与山东大学有过一点交集,仅是一个分院而已。
可见,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办学时间先后等,“泰山医学院”申请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的做法,似乎都有疑问。当然,改名是高校的自由,只要符合条件,申请更名无可厚非。只是,如果真的给其他院校,尤其是本省或本地区的兄弟院校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伤害,还是要慎重为好。就是说,在一所大学决定改名前,一定要仔细研究自己学校的历史,看看是否与其他院校有相抵触的地方。都说“和气生财”,办高校不也是和气才能共同发展?
正像不少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校友所言,“为什么不改名为‘泰山医科大学’,非要跟泰山医学院的历史做切割,模糊自己的校史?”其实,位于泰安的“泰山医学院”体现的是地方特色,而如果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就有了“省级”的范儿。但客观地讲,地方医学院如果想要把自己办成名校,绝非改个名字就能做到,而是要苦练内功,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以“质”取胜,才能服众。
“泰山”与“齐鲁”、“学院”与“大学”,看似前者小,后者大,不过,叫“学院”不一定就小,而叫大学不一定就大。即便是把名称的范围扩大了,也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内涵和质量。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改名,有贪大求全的心理,为了更名,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一直存在。而如果大学想做大做强,绝仅是改个“高大上”的名字,就万事大吉,而是要靠教学和科研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当然,对于一些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的院校,更名自然不成问题。不过,更名绝并非全是好事。例如,美国有一所“麻省理工学院”,可这所“学院”牛得不得了。可见,改不改名,并非高校发展的全部。而且,就泰山医学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来说,又都同在山东省,伤了感情不是好事。
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适当控制想更名大学的数量,要依据历史传承、品牌影响,以及是否真的需要更名为前提,也应把以“不伤感情”考虑在内。否则,某些大学更名后,不仅起不到促进教学与科研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的,还将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为一个大学校名争来争去,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又如何能体现大学精神?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