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5-18 09:28:05
作者:朱永华
20岁的广西男子宁某旺骑行至甘孜州理塘县,因疑似高反昏迷被当地经营客栈的阿哲、宁建等人送入院,宁建等人几番转折联系上其家人。但上百次沟通下来,已和宁某旺失联近一年的其父宁某喜却认定,这是和之前每天接的催款电话等一样,是诈骗,甚至他一度对宁建等人开骂。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也几度怀疑:你们是不是诈骗或传销的?(5月17日《成都商报》)
儿子与父母家人“失联”一年多,突然一天夜里,有电话打来告知,失联的儿子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病倒住院,急需家人前往处理,在现实社会语境下,谁都可能会怀疑甚至坚信对方是诈骗团伙,即便是后来几位好心人穷尽各种办法,又是发身份证图片,又是拍视频,甚至还用上的“现场直播”,但因为病情危重,患者无法用语言等行为进行表述,这位父亲和家庭成员始终不愿相信事情的真实性,尽管宁某旺的哥哥已经踏上去往的旅途,但其依然不敢肯定对方是出于“好心”。
这不免太过于痛心和无奈,但事实上包括宁某旺父亲在内及其家人的这种“宁信其诈骗,不信其好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恰恰相反,无论是社会传言还是舆论报道乃至官方发布的各种案例提醒,类似这样的骗局确实不胜枚举,不只是身份证可以被冒用乃至ps后对持有者家人实施诈骗,宁建等人采取的这些意欲让宁某旺父亲相信的方式,基本都被一些诈骗团伙使用过,再加上由不正常社会氛围带来的影响,几乎每个人对来自外界以及陌生人的沟通交流,均保持高度的戒备和怀疑心态。
我们都知道有“狼来了”这则典故,而事实上,社会对于传销、诈骗等犯罪的戒备心里远比“狼来了”更登峰造极。尽管警方对这类违法犯罪始终采取高压态势,但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此类违法犯罪不但从现实走上网络,所采取的方式与手段更令人防不胜防,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中招”,而警方除了“严打”之外,各种防诈骗警示提醒也已经渗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客观上既造成社会彼此信任度的接近于零,导致“善恶难分”,有时甚至会酿成错把好人当恶人。
平心而论,虽然社会上各种传销和诈骗犯罪频发,方式与手段也是“与时俱进”层出不穷,更不乏有轻信者受骗上当损失钱财的案例报道,但能够成为新闻的本身就说明此类犯罪并不是相当“普遍”,就如同媒体一度热议的“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样,真正遭遇做好事被讹的不多,但由于被过度渲染放大,反而导致很多善良老人摔倒没有人敢上前搀扶。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社会生态下,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很有必要,但也无需“草木皆兵”,尤其是政府和警方,在“警示提醒”社会防范传销、诈骗、盗窃等侵财犯罪的同时,更要树立起自身的防控和打击自信,提升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其实,城市家家户户安装防盗门、防盗窗,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接个陌生人电话就“想到了”传销诈骗,其根本原因既不是“盗贼遍地”也不是传销诈骗四起,更多还是心理和意识上的缺乏安全感,归根到底问题是出在社会彼此信任的缺失上。
越是强调加强个人防范,越是会增加人们的戒备心里和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反过来越是处处戒备越是会怀疑一切。就事论事而言,面对宁某旺父亲的“多疑”,拿什么能让你相信“我是好人”,几乎就成了包括媒体记者在内和阿哲、宁建等人难以应对的尴尬。因此,在笔者看来,警方由得不厌其烦的强调“不与陌生人说话”,就不如广泛普及法制教育和提升人们的法制观念,营造出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用良好的法治环境来提升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安全感。
是如此,当深夜“陌生人来电”的一刹那,我们所想的一定是“急电”而不是“传销或诈骗”。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