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0-09 09:03:10
作者:胡春雨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核心价值观的焕发,让灵魂变得有血有肉;如果说,文化是社会面貌的整体,那么核心价值观的阐扬,便是其中的制高点。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核心价值观,譬如民族心头的红日,只要自己不放下,便能沐浴文明之光。孟子说:“良知良能”;阳明说:“致良知”。它原本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只要唤醒,便能焕发。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中,正是美好与良善的天性,正是仁爱的力量,让人类安身立命,让社会和谐生辉,让国家长治久安。
早在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便教导我们:“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之心理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糜。”于是在那个海内鼎沸的年代,仍汲汲于破除国民心理之大敌,出国人思想之迷津,“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这个核心的政治思想命题,贯穿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与改革建设的事业。当下,中华民族完成了救亡图存的艰巨使命,正在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的复兴与自觉,必然成为一个至为重大的历史命题。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社会?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国民?解答了这个问题,也便直观的解答了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便解决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民族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永远是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
然而,面对千年奇变,面对百年大乱,我们曾经迷失,曾入歧途,曾经丧失民族与文化的自信。精神的错讹,比肢体的创痛更可怕。一个伟大民族,一个礼仪之邦,一度斯文扫地,一度戾气横行。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早在百年之前,梁启超先生便曾告诫:一旦“公共信条失坠,个人对于个人之行为,个人对于社会之行为,一切无复标准,虽欲强立标准,而社会制裁力无所复施,驯至共同生活之基础,日薄弱以至于消灭”,则“国中虽有人亿兆,实则亿兆之独夫偶集于一地域尔,问所以纲维是而团结是者无有也……古今之亡国者,未或不由是也。”
而今看来,倘若我们失去价值的准则,失去文化的自觉,剩下的便是精神的荒漠。孔子说,富之而后教之,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导德齐礼、化民成俗。这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宏大工程,其中的抓手和要点,便是明确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唤醒国民的良知,凝聚国民的共识。
我们的时代,是伟大的时代,必将以浓重的色彩,载入中国与人类的史册。光荣,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同样属于他们的传人。现在,我们作为深入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代表人士”,有幸参加到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更应唤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共同引领我们的时代向善向上。肌体的健康,在于每一个分子,如果连我们这个群体——号称社会代表人士的群体,依然浑浑噩噩,依然荣耻不知,民族精神的焕发,希望何在?从小我到大我,我好,一切便好!
回想两千年前,中华民族经历了秦朝的统一,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秦朝的倒行逆施与文化灭绝,重新一统的汉朝开创了上承周秦、雄视罗马的伟大时代。数十年间,通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崇尚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中国社会重现繁荣,综合国力恢复强大,改变了长期内乱导致的积贫积弱。但是,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却被贾谊称为“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当时的中国社会“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徧以疏举”。
其中的一条“可为长太息者”,便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裂与核心价值观的沦丧:“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故行也。”文化与人心,关乎天下之运势,这种情况若不改变,“若夫经制不定,是犹渡江河而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历经文化的复兴、董仲舒的“复古更化”,回归历史根基、重建新的文化,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发达,成就了汉朝长治久安与光荣,奠定了此后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炼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来自于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其中,只有民富才是国强的根基;所谓民主,不是蛊惑人心的神话,而是来自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在于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进步。正是文明与和谐,构成了中华民族未来的面貌。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国人百年以来的社会理想,只要做到了这八个字,我们的社会便充满阳光。但是,自由不是放荡无礼,平等不是丧失伦常,而是来自对人与人性的尊重。只有追求公正、建设法治,我们才能享有自由和平等,才能远离黑暗与污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没有人注定做不到,因为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自于吾人内心的良知:爱、敬、诚、友,以这种阳光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国家、对待我们的社会,也就是对待我们自身。有爱,便有无穷的力量;敬诚,便有无穷的事业;友善,便能收获和谐的人生。
总之,纵观百年以来,“核心价值观”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或侧重于传统的延续,或侧重于时代的演进,但始终是塑造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纲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文字,不是口号,是人民的生活、是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的纲领,也便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在路上。路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