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0-31 14:12:10
作者:朱永华
今年8月至11月,包括上海包玉刚学校、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平和双语实验学校、上海实验学校等10所沪上知名“牛校”校长集聚在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每隔一个周日与上海家长面对面对话,告诉家长“如何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名校校长都在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抢跑”上。(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在以孩子为中心的现实家庭环境中,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与众不同,超越别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是所有家长信奉的准则,既然不愿在起跑线上“落后”,势必都想早迈一步“抢跑”,据上海一家教育类公众号最近一次调查数据显示,1280名家长中的98%都在“抢跑”,55.5%的家长把“幼升小”准备期提前至幼儿园中班。事实上,这不仅是违背科学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剥夺了孩子应当享受的童年欢乐,能否收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效果。
同样也是仁者见智,既有“抢跑”最终成功考上名校的个例,同样也不乏有从小学开始一贯表现平平、从不“抢跑”、从不补习的男孩,考上哈佛大学的“奇迹”出现。由此可见,“抢跑”和按部就班接受教育对能否考上名校,成才成家,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抢跑”却在增加父母巨大精力财力投入的同时,更让孩子不堪重负,过早承担起了本不该有的学习压力,确实是一项很大的“浪费”。
问题还不仅如此,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显然已经陷入“误区”,一方面对孩子高压灌输知识才艺,恨不得把所有班报一遍,而另一方面却极度忽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除了知识灌输之外,所有的生活起居等皆有父母包揽,正如有网友所调侃的那样,琴棋书画样样会,就是不知道鞋子穿的对不对,能背唐诗300首,出门都要父母手拉手。知识学习“抢跑”,生活自理的起跑线却落后了一大截,恰如这些“牛校”校长所言,在不对的时间和不对的方面“抢跑”,其实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
但话又说回来,国人向来就有从众甚至攀比心理,既然98%的家长都在“逼”孩子抢跑,剩下的那2%显然也就成了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另类”,如果这2%的孩子能够通过后天自己努力考上名校固然很有“说服力”,但事实上这样的概率不但极低,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考上理想大学全部归功于早期的“抢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早期的“抢跑”不但作用非常有限,甚至更没有直接关系。
笔者的女儿在上幼儿园时,不但被笔者灌输了很多唐诗宋词,甚至连世界很多国家的国旗都能一看便知,但如今上了小学四年级,原来灌输的那些东西非但被记忆完全“删除”,竟然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细想一下确实既浪费时间精力也折腾苦了孩子,笔者再没给孩子报名任何课外、培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成年之后能够记得住幼儿园甚至小学一二年级时候的经历微乎其微,包括那时候获得的各种知识,许多东西都是在后来的学习中自然而然掌握的,笔者非常赞同有位“牛校长”的看法,那就是在什么年龄学什么知识,强行“拔苗助长”确实只会浪费时间。但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孩子在启蒙学习上,几乎个个都在“抢跑”,而面对激烈的应试教育压力,如果一昧指责或反对“抢跑”,显然更不符合家长普遍心态,而适当的“抢跑”也确实对某些“熊孩子”会起到督促学习作用,凡是更不可一概而论。
很显然,在现实语境下,要让家长普遍接受对孩子“拒绝抢跑”还很困难,孩子寄托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全部希望,“怕输”心理更让家长不得不逼迫孩子“抢跑”,因此他更需要学校、社会和教育改革共同营造“顺应自然”的学习氛围,把童年快乐和学习选择权还给孩子,只有让孩子快乐学习,让家长看见和感受到无需“抢跑”同样也不会输在起跑线,并且还能够全面发展,将来既能成才又能“成人”。只有逐步消除“抢跑”氛围,拒绝抢跑、尊重规律、科学教育才能够被家长广泛接受,由“抢跑”造成对孩子教育顾此失彼的现象才能完全得到扭转。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