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0-23 12:48:10
作者:刘天放
温州有个“兰小草”,每年雷打不动捐款2万元,隐名埋姓捐了15年。“兰小草”是谁?这也让媒体和无数市民猜了15年。21日凌晨5时许,“兰小草”因病去世,他的身世才被揭开。这位一辈子没离开海岛的乡村医生,在妻儿耳边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多做公益事……”(10月22日 新华网)
能做到每年捐献2万元善款,这很不容易做到,何况作为一个“经济条件不能算好”的乡村医生,而以不留姓名的“隐善”方式献爱心,且一坚持就长达15年,就更无法想象了。然而,王钰做到了,对他的义举,岂止感动,这实乃悲悯济世的大爱无疆。悲悯,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却也靠长期磨练和积淀得来;它不一定都“济世”,但一定闪光,且定会伴随着感动及喝彩。而王钰的悲悯,就转化成了济世,因此,给予他何种赞颂,恐怕都不为过。
对于“隐善”行为,不少人大概是从闻名全国的“微尘”那里了解的。2004年底,青岛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向当时印度洋海啸灾民捐款5万元。他们没有留下真姓名,而是用“微尘”化名。随后,他们为“非典”、新疆喀什地震、白血病儿童等,又以“微尘”的化名捐了数万元。
如今,“微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种公益活动中,也是一个关爱他人的符号,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岛城的大街小巷。“微尘”打动了无数人,它记录的是一段文明的断章。从2005年起,微尘标志、徽章及相关资料被青岛市档案局永久收藏。
而从时间上算,15年前开始做“隐善”的王钰,比青岛的“微尘”还要早!想来,肯定还有更多人在以“隐善”奉献爱心。而以不留姓名的方式行善,才更加彰显悲悯济世的大爱,也才更值得敬重;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隐善”者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王钰这颗“平凡小草”其实不平凡,他这种人才配得上“超凡”二字。慈善改变的是人的品格和境界,也是对人生意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是狭隘、自私,还是包容、仁慈,王钰用无私的“隐善”给出了标准答案。
王钰遗憾地走了,但他的人生不遗憾,反而精彩无限,也比不少人更有价值。他善举的光芒、悲悯济世的大爱情怀,令他赢得了人们最大的尊重。其实,即便他“隐善”15年的义举最终没有被披露出来,让人们知晓,他体现出的价值同样光彩照人,因为他已经让自己的大爱惠及了需要帮助的人。他把“隐善”付诸于行动,不断刷新文明的足迹,为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增添了亮丽风景。
“隐善”之所以更令人感动,是因为“隐善”者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人,别无他求——慈善,就是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遗憾的是,有些慈善行为,苛刻得让受助者无法顾及尊严。总有个人或集体,把慈善仪式搞得惊天动地,会场贴满标语,口号震天响,又是登台,又是讲话,又是感恩,又是回报,没完没了都是形式。难道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仅仅是让自己扬名而让受助者难堪?如此慈善值得商榷。如果把慈善搞得吵吵嚷嚷乃至乌烟瘴气,恐怕与真正的慈善目的相悖。而王钰们的“隐善”彰显的慈善真谛,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慈善是一项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公益事业,是没有外来压力的条件下自愿奉献爱心的援助行为。有言称,“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而慈善正契合了这一人间的美好。当然,无论是“显善”还是“隐善”,都是一种“善”,只要初衷没有问题,是“善”都该推崇。只是,像王钰这样的“隐善”行为,它像一座善行的高塔,更值得敬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