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0-19 17:26:10
作者:堂吉伟德
最近,24岁的小薛以“一个有爸爸的女儿”为名,给浙江省某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朱玉萍副主任医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绵绵秋雨的杭州,温暖了许多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庭。信中写道:爸爸就是我的命,我不放弃!手术风险很大,我们愿意承担,请您放心给我爸爸做手术,我们用最真诚的心相信您。作为爱他比命还重要的女儿,不敢奢想他活到七八十岁,只希望他再能活五年,让我拼尽全力去孝顺他!(10月19日《钱江晚报》)
这是一封感人至深又让人无限温暖的嘱托,给予医生最大释怀之际,又施以了沉甸甸的压力。对于父亲的爱,转化成了对医生的无限期待与信任。“放心手术”的家庭信任,给了医生最大的信心与鼓励,也让他们有了最大的责任动力。面对患者如此厚爱与信任,以及他们期盼与渴求的眼神,仁心仁术的医生们又岂能辜负与敷衍?
一场手术不亚于一场战争,巨大的不确定和风险性,都会让手术成功的概率变得极低,况且医疗本身就存在极大的误诊率。多年前,时任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撰文透露: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它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加之医疗过程与医生的心情与心境,临场的发挥都有很大的关系,主客观因素都具备了,医疗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正常概率外的奇迹才可能发生。
不过现在的情况却是,医生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太多,承担了专业和临场之外的其他心理压力,比如医疗意外出现后的医闹,或者医患矛盾下的身体伤害,污名化下的舆论攻击,都会让医生们小心谨慎而不敢放手大干。医生为了自保,医院为了减轻自身的风险,就会设置并遵循一套严密的程序。
何以会如此,皆因手术后续的一切事宜,都会由家属来进行处理。作为直接与院方接触与交流的对象,家属的作用反倒更加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绝大多数医疗手术过程中,若是没有患者家属的同意,医生一般不会擅自改变医疗方案和流程。因为之前的方案是双方共同商定的,风险也已明确告之,出现任何情况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医生和医院面临的责任风险相对较小。
然而医疗是一个动态而变化的过程,具有极强的专业属性,跟医疗执行者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临场因素等密不可分,若是不能赋予一个自由充分发挥的空间,医疗就只有必然可能而不会有意外收获,更不会创造医学奇迹。
医患之间,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与使命,属于并无矛盾的利益共同体。患者既然选择了医院,患者家属选择了医生,就应充分相信医生的水平与能力,而不是心存畏惧与戒备,干预并指导医生该如何做,在实施医疗过程中采取语言或者暴力进行威胁,使彼此之间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中,让医闹与伤害同时并存。没有了医患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权利保障就会成为空话。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彼此的信任与支持。“一个有爸爸的女儿”的家属信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信任的表达与理解的释放,解除了医生基于恐惧的戒备,也让医疗回归于应有的路径中。若是人人有此共识并彼此遵循,则对立的关系有望纾解,医患关系也将真正得到改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