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1-23 09:29:11
作者:朱永华
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原本是件好事儿,可为证明钱是本人申领的,郑州市多个社区要求行动不便的老人,需手拿当天报纸举在胸前拍照,以证明“自己还活着”,这种做法让一些老人“难以接受”。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老人对这种方式有抵触,他们能理解,但也是无奈之举。不过,也有社区较人性化,以微信视频的方式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认证。(11月22日《大河报》)
其实,退休老人去世之后,家人亲属不及时“报减”,依然继续冒领养老金的行为,尽管媒体鲜有报道,但却并不鲜见,而且即使被发现,不但追回冒领的款项比较难,追回的成本甚至还会“得不偿失”,这也迫使一些地方社保部门不得不对每年的“认证”更加严格,尽最大能力来“防范于未然”,尽管如此,有时还是防不胜防,笔者从事多年的这项工作,对此深有体会,也很清楚这项“活着”的认证,对很多老人而言,确实有些“折腾”,甚至让不少老人心理上感到尊严被冒犯。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地方的社保部门,所管理的离退休职工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即便是像郑州这样分解到各社区,人数往往也是成百上千。为了减少对老人们的“折腾”,又能做到细致认证,通常采取的方式就是让健康能走动的老人每年到社保部门指定地点统一照相,为防止用旧照冒充新照,拍摄选择的背景每年都不相同,所拍摄的“认证照”由工作人员与本人往年照片进行比对。
而对居住外地的老人根据情况不同也采取的相应办法,比如让外地老人手持近期国家正规出版的报刊杂志,将报刊出版日期同本人出现在一张画面里,或邮寄或通过电子邮件形式都能作为认证依据通过,但无论采取的方式如何“婉转”,都不免会让离退休老人感到有些“悲催”,但为了防止养老金被冒领,每年的这些认证确实既无奈也非常必要。
其实,对于这些“活着”的认证,绝大多数老人不仅都能给予积极配合,也基本上都能理解,他们更痛恨某些冒领行为。现在问题不是认证本身的可否,而是如何做到既科学又人性化,既方便快捷减少对老人的折腾,又能准确无误减少认证成本。一般情况下,出现冒领行为大多都发生在居住外地的老人子女家属身上。老人去世之后,正常情况下一年内即使出现冒领,因为涉及安葬费和抚恤金也是由国家养老金支出,冒领部分亦可从这部分款项中扣除,相对而言不会造成损失。
然凡冒领行为一经发现,基本上都是存在多年以上,笔者曾经发现一起冒领行为,是出现在去世退休职工的老伴身上,在多次追回无果不得已将其诉诸法院,但没等到法院开庭,其老伴也因病离世,被冒领的近3万元养老金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而实际上认证出现疏忽,养老金一旦出现冒领几乎就很难追回,即使最终追回也往往会耗去大量行政成本,甚至得不偿失。而要让社区有限的几位工作人员对成百上千离退休职工既要准确认证,又要顾及老人尊严,确实很不是件容易事。
“认证”非常必要,让退离休职工每年一次例行证明“自己还活着”,确实让一些老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不少老人在拍照时都会跟工作人员感慨“拍一次少一次”。在笔者看来,社区工作人员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现代通讯技术,既要对认证进行完善,又要在方式上进行改进,减少和避免对老人进行“折腾”,表面上看,老人是对拍照有抵触,实际上还是针对认证方式“简单粗暴”有情绪,因此,退离休管理部门和社区必须要在管理和服务细节上做足文章,尤其是服务,其实“认证”也未必墨守成规,可以一年一次,也可以将日常走访和沟通作为认证依据。
比如可以通过日常短信、电话、慰问等形式多方了解和掌握某些特殊情况老人的健康状况,在普遍了解的同时做有针对性的掌握,要用人性化的完善服务让老人感受到,社保部门的认证不是要其证明“自己还活着”,而是证明自己还很健康,即便是上门拍摄“认证照”或要求对方提供手拿当天报纸的照片,也无需只单拍老人自己,可以采取拍“全家福”让老人子女家人手拿报纸与其合影,同样既能让老人高兴又可以达到认证目的。总而言之,注重在认证细节上不断改进,在让老人感受被尊重的同时又能完成准确认证,用贴心温暖的服务让离退休老人愉快安度晚年。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