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1-07 21:53:01
作者:石敬涛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7日上午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在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1月7日 中新网)
我一直认为,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不光是孩子,我们成年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网瘾患者。当手机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和社交方式,当你走着路或在办公室就是默默的“低头族”,当你回到家你就是抱着手机的“葛优躺”,无论你采用哪种姿势,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是一个网瘾患者。成人尚且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更理性、更克制、更人文的看待“网瘾少年”。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去暴力化”思维,值得称道。
而到底什么是网瘾、你有没有网瘾、如何判定网瘾、如何治疗网瘾,也一直都是争议话题。这种争议,不止在矫治网瘾该暴力、还是该怀柔的分歧上,判定网瘾本身的标准,也存在争议。有报道称公共管理部门拟推出“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为网瘾”的认定标准,但该标准遭到中国卫生部的否定,认为报道不实。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国内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69.5%的家长会担心孩子由于网络娱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或生活。
2.87亿,这其中当然不能否认有很多沉溺网游、夜不归宿的问题少年。但网瘾判定标准的随意性,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典型“中国式家长”担心孩子“患上网瘾”的焦虑,促使家长连哄带骗、甚至使用暴力将“网瘾孩子”带进网戒机构。各种“戒网训练营”也像满大街的课外班那样,迅速成为一个拥有数十亿元规模庞大的产业。当然,这也是一个带血的产业,好多“网瘾少年”的生命,在充满殴打、电击、药物、体罚的“戒网训练营”戛然而止。
这个即将出台的“保护条例”到底能否成为网游产业的“紧箍咒”,成为“网瘾”患者的“护身符”,尚需拭目以待。而对于什么是网瘾、如何判定和治疗网瘾的探讨,也需要更加深入的关注。我始终觉得,简单以上网时间长短多寡来界定网瘾,是无知,是武断,是伪科学。
而矫治网瘾纠结于到底是该暴力,还是该“怀柔”,也未触及问题根本。若要治疗网瘾,功夫其实在“瘾”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网瘾背后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自己所承担的压力便越大。在网络成瘾的背后,又承载了多少人——包括青少年,也包括成人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挫折、心理障碍、家庭变故等诸多现代人所不能承受之重?对于这些,我们的社会,是否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是否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干预?
网瘾还应该让我们察觉到这个时代的文化、信仰危机及文明社会的病态:“物质的进步和丰富掩盖着生命理想的贫乏、精神创造力的贫乏、文化的贫乏。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贫乏的时代”(尼采)。是的,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成为“低头族”“葛优躺”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时,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尼采富有远见的洞察力。我们也不得不说,这个“毒辣”的洞察和断语,其实已经为治疗网瘾开出了最有效的一个“方子”——假如“网瘾”真的存在、真的是一种病,且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方子”的话。
所以,在当下,我们应该慎提网瘾,应该淡化网瘾的病理学概念,应该跳出“暴力亦或怀柔”这种工具理性的狭隘。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关注现代人、关注青少年和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关注时下物质的进步和丰富所掩盖的“生命理想的贫乏、精神创造力的贫乏、文化的贫乏”。否则,所谓的“瘾”只能越来越加重,而我们在寻求“解药”的路上,也会背离初心、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微信公众号“新湖语夫”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