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0-08 09:20:10
作者:尚凡
近日,山西吕梁李兴桂老两口,当得知2子4女中秋佳节均表示不回家时,面对为其准备好的辣椒酱等土特产,悲从心生,情不自禁地哭了。(10月5日 中青在线)
每逢佳节倍思亲。农村青壮年在城市打工谋生,众多老人依旧坚守,劳作于田地中,平日里情感空虚、精神寂寞,当佳节临近,曲指数时,翘首以盼,期待子女回家,以解相思之苦,可以理解。
这些留守在村中的老人,本该安享晚年,却依然过着日出而作的生活,口头上称:不习惯城市生活,实则不愿为子女增添负担;万家团圆之际,梦想落空,爱心凝结“土特产”,子女无法带走,“老父老母”怎能不悲伤、流泪?
为此,网友习惯于责备“子女”,认为其孝心缺乏;的确,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天职,而且教敬父母不仅仅是为其提供吃穿之用,更重要的是,要给予精神上的藉慰,常回家看看。然而,众多子女,不过是偶尔打个电话,时不时寄点钱物,仅此而已。
“老人之痛”,是社会发展过程之痛,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对众多子女而言,并非是不懂孝道,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打工谋生也不易;因此,对佳节不回家的子女,社会也无需过多指责,而应该给一点理解。
现实中,在城市打工,竞争日渐激烈,工作难找,大多农村打工者就业于小型私企的服务型岗位,国家的相关休假制度难以“落地生根”,而且大多挣的是计件工资,休假就没收入,为了生存得更好一点,只得“以青春赌明天”。
即使想回家看看父母,往往是请假难,或许还要扣发绩效、奖金什么的,得不偿失;加之,佳节之际,人多、车多,一票难求;综合思之,无可奈何,只好委屈年迈父母;指责“不回家子女”易如反掌,冷静思量,其实“子女”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能回家。
化解“老人之痛”,不能简单地将板子打在远在他乡的子女身上,因为“父母在不远游”之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时代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资源涌向城市,众多子女外出打工谋生。
“老人之痛”已成社会顽症,要医治此顽症,还得政府勇于担当,将相关劳动者休息权利落实好,深入工厂、店铺,加大检查力度,依法严惩“违法”企业,督促其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每名劳动者都能享受到法律赋予休息权利,让“常回家看看”有时间上的保证。
同时,政府理应体谅“企业之无奈”,追逐利益最大化虽是企业之本性,沉重“税费”负担,无形中逼迫这些本小利薄“企业”,牺牲劳动者的休息权;因此,政府也不能将化解社会问题的责任,全压在“企业”身上,要通过减税免费方式,为社会问题买单。
中秋佳节,万家团圆,“老人”因盼子女归家梦破而哭,指责“子女”理所当然在;不过,在指责的同时,也需给点理解,更期盼以人为本政府,切实担当,综合治理,还“农村老人”笑口常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