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2-28 09:24:02
作者:刘天放
“随份子”压力大,不少人直呼“钱包受不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5.4%的受访者最近两个月随了3~5次份子钱,84.8%的受访者坦言份子钱让自己有压力,47.5%的受访者将“随份子”看成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43.6%的受访者认为不能凭礼金多少定关系亲疏。(2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从受访者的回应看,份子钱水涨船高,确实让多数人感到了压力。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遇到婚丧嫁娶、生日、孩子满月、乔迁等,不少人亲朋好友恐怕都要“随份子”,这看起来无可厚非。可问题是,份子钱动辄好几百甚至数千,令人感到“压力山大”,就使常的人际关系被异化甚至沾满“铜臭”,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
“随份子”或“凑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人情活动,代表着向对方的祝福。而传统风俗历来是有钱出钱,没钱送点东西或出力,以减轻操办方的经济压力,只要心意到了就好,强求不妥。可如今,凑份子都送现金,且数目越来越大,人际关系被“礼金”套牢,送的、收的心里都暗自叫苦,这使人情变了味儿,对那些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来说,更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
就那结婚来说,上世纪中期,国人基本都不随礼,直到七、八十年代才有了份子钱,且到了九十年代直至新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钱一路看涨。上世纪八十年代,礼金一般就几块钱,能拿5元、10元的都很少。随着国人收入的提高,到了九十年代,10元、20元在礼金中开始出现,连送50元以上的都不算罕见了。进入新世纪,礼金已经100元打底儿,拿100元以上的稀松平常了。而如今,尤其在城市中,200元已拿不出手,通常都得300元垫底儿,500元较为常见。据统计,建国仅70年来,礼金上涨了60多倍。
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随份子”已用上了“二维码”扫描。据去年4月26日《华西都市报》的一条消息,北京一位伴娘为帮新人收份子钱,站在迎宾台身上挂着支付宝收钱码收礼金,这一举动让有些来宾觉得尴尬,新娘婆婆更是批评这是明晃晃向亲朋好友们要钱,太不像样了,要求伴娘把收钱码拿下来。“二维码”变成“替罪羊”,可是,如果不扫码而用现金——超出支付能力的现金,不同样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凑份子,本是国人的一种正常交往,一般限于亲朋好友之间,且形式一般总是大于数额。只不过,如今的份子钱已经无法令人接受,它仿佛不再是维系感情的一种辅助手段,简直成了令人敏感和不堪的压力。其实,凑份子本不属于“恶俗”,而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民风”。
只是到了现在,份子钱越涨越高,且成了感情是否牢固的唯一标准;送的、收的心里都暗暗叫苦。收礼金者,也要盘算将来应该如何“回礼”。一些人为了随礼,不得不把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出来“凑份子”,个别人甚至要“透支”,这使“随份子”完全变味儿、跑偏。
若想改变份子钱水涨船高的现状,转变观念,抛掉爱面子的旧思维显得十分重要。随份子看重的是与亲友的感情。礼虽薄,但未必就不能给感情加分。份子钱恼人,可如果随礼者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别把份子钱看得那么复杂,而是采取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不是硬撑门面,“打掉牙往肚子里咽”,那么,与其绞尽脑汁地算计如何给份子钱,还不如轻松一点,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而定。份子钱水涨船高的局面,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扭转,需要每个人,以及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等,付出更多的努力。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