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1-09 09:57:01
作者:邓海建
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每天,厢式货车先是前往河间多个乡镇,途经多处固定地点上货,将假驴肉装满后,整车开到北京南六环外的一处市场院内,再由其他大面包车将“驴肉”分装拉走,送往驴肉火烧店。(1月8日 《新京报》)
“老婆饼”里当然是没有老婆的,不成想,“驴肉火烧”里竟然也没有驴肉。
制假的胆大包天、售假的心照不宣,唯有不知情的消费者,在假驴肉的口感与黑心肉的质感中忽忽悠悠就掏了钱。当然,好像没有人关心“河间驴肉”这块牌子是否还足够端庄,百年品牌在少数人眼里,不过就是挣够一百年的钱。比如就在前几日,2017年食药监总局药品“黑榜”发布,又见国药、同仁堂、华润等上榜。更何况,“河间驴肉”大约只是个“道地食材”,尽管“河间驴肉火烧”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已成明规则的假驴肉,说穿的只是没人关心它背后的市场商誉与信用美谈的真相罢了。
白天煮马肉,晚上煮猪肉——这样的“驴肉作坊”是怎么逃过了地方监管之法眼的呢?当然,这个问题太高级了,因为据说,很多假驴肉加工者都是无证经营。《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应当依法取得许可。一家黑作坊可以说是概率上的偶然,一群黑作坊必然对应着监管上的粗鄙。
一名黑作坊老板称,他们的货车每天跑一趟北京,整车装满可拉七八吨的货,但真驴肉只占三成。产业链如此昭然,若说没有故意放水,恐怕起码亦是选择性失明。更令人气绝的是,这些假驴肉,跟谋财的假鞋假包还不同——他们不仅是“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还有“死猪肉、母猪肉”等问题肉品。如此谋财害命,食药监管、市场监管、地方公安等职能部门为何不能闻风而动、却放任制假售假星火燎原?
最新的消息是,1月8日上午10点半,河间市召开驴肉加工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工作会议。官方提出了两个重点:一是以重奖发动群众打假;二是严惩制售假者及问责读职人员。其实,这两者之间是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监管得力,铺天盖地的假驴肉作坊,哪里需要财政花冤枉钱“重奖”来征集线索呢?反过来说,如果监管睁眼闭眼,就算举报投诉的群众热情高涨,在暴利昭然的灰黑产业面前,他们会一直打鸡血般斗志昂扬?
不是人人都是“驴肉火烧”的拥趸,因此,也许不是人人都关心假驴肉的新闻。不过,管好“驴肉火烧”里的那一片真驴肉,不仅是个消费信心问题;食品安全终究是个生态链,一个角落坏死,必然会衍生蝴蝶效应:比如市场环境的健康度、比如地方执法的干净度、比如产业发展的有序度……乃至地方的营商环境与法治层级。假驴肉上的诸般真问题,需要架起制度的“火”来烤一烤了。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