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8-01-30 10:46:01
作者:舒圣祥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阿里打假的掌舵人郑俊芳,在日前《人物》杂志的年度面孔评选中,获选“年度创变面孔”。因为,2017是阿里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这些都与郑俊芳息息相关。
因为治理网络假货取得突破,郑俊芳获选“年度创变面孔”。这与其说是个人的荣誉,不如说是企业的荣誉。1月10日发布的《2017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打假,关键在于真打,主要责任在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必须真刀真枪地真干,利用自身大数据优势,与相关政府部门紧密合作,才能对假货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所有电商平台,都应该公开自己的打假年报。各地相关执法部门,同样该有一份打假年报,具体做了些什么,又做成了什么,都该拿出来晒一晒。让所有的打假成绩单都晒在阳光下。
打假如此,治谣同样如此。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电商平台,以假货问题最受诟病;社交平台,则以谣言问题备受争议。正好,中国互联网两大巨头,阿里和腾讯,各自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今,阿里和腾讯的竞争几乎无所不在,公众其实更为期待,阿里打假与腾讯治谣,也能够激烈pk,造福社会。
几天前,微信官方发布了2017年度微信朋友圈谣言榜,比如,捡到一钱包,寻失主;百余团伙抢小孩,偷器官;吃螃蟹后喝酸奶或吃香蕉会中毒……很多都是朋友圈中“老面孔”。类似谣言,隔三差五就有鼻子有眼地出来刷屏一次。微信注意到了这些谣言固然很好,问题是,为什么这种“炒剩饭”的谣言,仍旧能在社交平台“谣翻中国”呢?腾讯是否准备拿出更多精力和更好办法去治理?
微信等社交媒介已经改变了谣言的dna,谣言正变得越来越不受控制,越来越易于传播并且形成伤害,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那种针对他人和企业的谣言,借助移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对当事人和当事企业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有人把微信称作“谣言传播机”,这样的评价或许不够公允;但是,社交软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谣言传播更为便捷,影响更为恶劣。
虽然阿里并不生产假货、腾讯并不生产谣言,但是阿里有义务每年花费上亿经费去打假,腾讯同样有义务花更大的精力去治理网络谣言。如今,阿里打假已初见成效,腾讯治谣也该积极跟上,为净化网络空间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打假不好打,治谣不好治,这些都是客观现实,但惟其如此,方能显现大企业的大决心和高能力,这场pk也才更有意义。
阿里打假,腾讯治谣,可以有的pk。期待每年年底,各自都能公布一份成绩单,让大企业的pk,也能在社会治理领域,推动社会点滴进步。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